丝路文化:冰山才露一角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安仁 发布时间:2017-05-15
丝绸之路遗迹:苏巴什古城遗址。
丝绸之路克遗迹:孜尔尕哈烽火台。
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方济各·沙勿略墓堂。
丝绸之路遗迹:锁阳城遗址。
策划人语
5月14日至15日,全球瞩目的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将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成果正在惠及世界。重新审视古老的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我们会发现,古代中国人早已主动参与到全球文化、经贸活动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不断影响着全球人类发展脉络。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科技、文化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变革。当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西方语境下的全球化概念,寻找并发扬祖先留下的文化印记。本期文化周刊聚焦丝路文化,从遗产保护、丝路货币、飞天艺术等角度,展现恢弘的历史画卷。
马克思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科技、文化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变革。谈起丝绸之路,文化学者季羡林感慨:“倘若没有这样一条路,这些国家今天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简直无法想象。”
沿着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古代国际贸易留下了诸多遗迹,经过上千年风雨,那些西风古道、亭台楼阁、海港货船,或被沙土掩埋,或已沉入海底。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载体是什么?在当下社会如何保护并令其呈现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日益深入人心之时,对遗产的发掘、保护、申报,发现并发扬丝绸之路文化显得格外有意义。
多措并举发掘国内遗产
广东江门台山有关海上丝绸之路记载,可追溯到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天竺高僧智药三藏从印度跨海远航,前来中土弘扬佛法。他途经今台山广海,在此上岸,并在灵湖古寺旁手植一株菩提树,以示纪念。西方传教士与商人屡屡乘船途经此处,台山川岛便成为外洋航行到中国的重要通道。
由于地处海岛,台山川岛的遗址保护工作与常规保护不同,却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鉴于海上丝路遗产的独特性,他们先从水下开始,开展川岛水域专项考古调查。2015年6月,国家文物局川岛水下考古调查启动,为水下文物资源提供大规模、高级别摸查。2016年7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再次对其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进一步完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资料。此后,对遗址周边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对重点疑似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在紧邻大洲湾遗址的莫大湾,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明代中晚期青花瓷残片和3座古代窑址,完善并丰富着这片海域在古海上丝路中的地位。
丝路遗址不同于本土文化遗址,需要大量旁证。于是,当地组织专家调研团远赴印度、罗马和梵蒂冈三地,收集珍贵手稿、原始文献等资料。在诸多海外补证资料中,这样一封书信格外重要:1552年10月22日,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致满剌加佛朗西斯科·佩雷斯神父的信中说:“多亏我主的慈悲、怜悯,迪奥戈·佩雷拉的大船及所有乘客安全无恙来到了Sanchoao港。在此,我们遇到了许多其他商人的船只。Sanchoao港距离广州30里路。许多商人从广州城赶来此地与葡萄牙人交易……
如今,台山川岛“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成功入选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为古代海上丝路发掘并保留了清晰印记。
在全国范围内,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众多,保护、申报工作从未停歇。2016年4月,国家文物局确定,由泉州牵头,联合广州、宁波、南京等城市,全力推进中国“海丝”联合申遗,作为中国2018年项目组织申报。2017年上半年,遗产专家将实地考察各个遗产点,目前,已经初步选定出30个申遗文物点,各地遗产发掘申报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
联合申报推动国际合作
除国内遗产保护外,联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申报,不仅是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在推动着与沿线各国的文化合作模式。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至此,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世人不知的是,这项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经历了漫长过程。
早在1998年,此项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就开启了“酝酿”之旅;2006年后,项目进入正式启动与推进阶段。“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申请难度极大”是人们的共识。经过不断协调,2013年1月,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遗报告。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申报遗产区总面积42680公顷。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8处和3处遗迹。
在国际上,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如此规模的遗产整体申报,世所罕见,多国共同申报的案例也并不多。这一项目申遗成功,对未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掀起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使国人乃至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丝绸之路,令人深入体会到世界遗产是全球人类共同的宝库,而非一国一族独享。项目申遗成功,加强了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文化交流,扩大了在文物保护乃至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进而密切三国人民、甚至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之间的文化往来,为全球范围内多国联合保护文化遗产创立了模版。
文化不分地域,遗产不论形态
除了已经申报造册和正在申报的遗产外,丝绸之路上数量庞大且深入生活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现象,虽然不像文化遗迹那样清晰可见,却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史料记载,丝绸之路将当时的东汉、安息、贵霜、罗马四个大国联系在一起。当时世界总人口不到2亿,而四国人口总计超过1亿,丝绸之路贯穿、影响了世界六成人口。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涵盖全球约63%面积,约44亿人,也在创造着新的文化形态与载体。
据统计,我国现有常见农作物中,至少有50种之多来自陆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国人食谱中,含有西、胡、番、洋等字的农作物几乎无一例外。其中含有“胡”字的,如胡椒、胡桃、胡萝卜以及葡萄、石榴,来自两汉及南北朝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而含有“番”字的番薯、番茄以及玉米等作物,则来自南宋以及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丰富的农作物,一改先秦中国人以“五谷”为食的单调食谱,影响着民族发展脉络。当然,来自丝路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些作物,申报造册的遗产或许只是丝路文化的冰山一角,在连接世界过半人口的这两条商路沿线,最有价值的文化印记已潜入生活,使地域文明紧紧相连,无法剥离。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天衣飞扬 满壁风动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