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讯宏观专题研究:监管才刚刚开始
来源:联讯证券 作者:李奇霖 发布时间:2017-05-15
真正的监管才刚刚开始
过去一个多月的强监管对市场产生了一系列高压之后,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
理财虽然在银行内部被划为资产管理部(或理财管理部),但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资产管理,从本质上讲,一直都是银行的“银行”,并且与银行传统业务比起来还享受着更松弛的监管条件。为什么这么说?从负债端看,出于声誉和业务发展的考虑,银行理财基本都是“刚兑”的,净值型产品占比是非常低的。既然是刚兑的,那么理财自然应该算成是银行的负债,在出问题的时候是需要资本金去兜的,和存款没什么区别。
从资产端和盈利模式来讲,理财业务也是靠收益差值来赚钱的,而真正的资管难道不应该赚的是管理费。 现行理财基本以非保本为主,既不风险资产占用也不计提拨备,比银行正常的业务牛多了。资产端投资的限制基本也没有(非标、债券、权益、结构化、 PPP 各种都可以投),而且还是资金池运作。
因此,监管加强确实是防范金融风险所必须,但如果用力过猛,确实可能会打击到脆弱的同业融资链条,影响到金融机构正常业务展开,削弱对实体的服务能力,甚至发生不可控的流动性风险,这一点是需要高度警惕的。监管用力过猛也会增加实体的融资成本和难度,比如 4 月以来大量信用债取消发行,对经济形成负反馈,企业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大,外部融资变得更为困难,而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那么,银监、央行的表述是否意味着监管政策告一段落?相反,我们认为真正监管才刚刚开始。共同监管是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机构业务领域交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后的一个必然选择,预计也将是中国金融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思路。监管目的还未达到,仍然任重而道远,后续监管压力的缓和仅仅体现在对存量杠杆风险的防范上,但并不代表本轮监管周期的完结。
理财产品可以借鉴基金模式转向净值型产品,但不必完全参照开放式公募的管理模式。 非银机构充分发挥自己激励机制优势,形成自己的特长,干银行干不了的事是未来的立足之本,这里面包括投资端扩展到权益、分级 A、量化和衍生品、销售端通过增强投研服务、提供交易清单,以委外带动银行投研能力是必然趋势。
风险提示: 监管力度强于预期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宏观周报:金融强监管将延续到底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