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好人老杨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石润梅 朱伟延 发布时间:2017-05-19
“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我们参与其中才感到自豪;美丽乡村,新兴城镇,我们加入建设方觉完美。这是我的言,也是我的志。”这是中国银行新疆喀什分行驻莎车县乌达力克乡曼贝希村工作队队长杨建华诗里的一段话。
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杨建华,他连续3年驻村,为村里做好事数不胜数,被当地人称为“莎车好人老杨”。
2014年初,54岁的杨建华响应自治区党委和中行新疆分行党委号召,主动请缨,成为自治区金融系统“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队一员,到莎车县乌达力克乡曼贝希村驻村,此后又先后在莎车县阿扎特巴格乡栏杆村、喀尔苏乡八村驻村,成为连续三年驻村的“访惠聚”工作队队员,这在全新疆也为数不多。
满腔深情融入
刚参加驻村工作时,杨建华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民们彼此不了解,村民遇见工作队队员就刻意回避。杨建华深深感到,只有与村民真诚交往,融入他们的生话,成为朋友,赢得他们信任,才能顺利开展驻村各项工作。于是,杨建华沉下身子,每天主动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倾听他们所思、所想、所求,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一年时间,杨建华熟悉了所驻村子民情、村情,了解了百姓所思、所盼。
第二年,杨建华主动申请继续参加驻村工作。杨建华和工作队通过济贫帮困、增加就业、促民增收等工作,让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驻村工作队举办的欢庆节日等文化活动中,维吾尔族妇女展现出靓丽容颜,小伙子展示出矫健身影,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渐渐进入村民生活中。
“我们工作队员与村民交心结友,不能空对空,必须实实在在帮他们解困,为他们办实事。”这是杨建华常挂在嘴边的话。三年来,杨建华坚持每天为村民做一件好事。他给贫困户购买清油、大米、衣服和学习用品等,累计花费了13000多元;所驻村子的贫困户,他都走访慰问过。三年驻村时间,杨建华帮助患病村民在莎车县、喀什市寻医问药;爬上屋顶为村民接通电线;调解村民间的债务纠纷;接回为吵架负气出走的丈夫;带领工作队为“四老人员”收割小麦、采摘巴旦木、打埂浇水;在所驻村设立“中国银行爱心捐赠小屋”……
细微之处见温暖
温且木是喀尔苏乡八村三小队的聋哑妇女,一个人带着13岁的女儿生活,家里劳动生活都很困难。杨建华每个月都会准时给她家里送去米、面和清油,辅导她儿子学习。2016年肉孜节前夕,他给温且木一家买了3套新衣服,送去面粉等生活必需品,让温且木一家过了一个欢乐幸福的节日。
2016年,杨建华在村里工作时不慎摔伤,他的战友得知后,给他汇去4500元,杨建华将这笔款又添了500元,共计5000元全部捐给村小学,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具和体育用品。
一次,杨建华在走访村民家中时,发现一些孩子身上长了红疙瘩,他立刻用手机拍照后通过微信发给喀什地区人民医院儿科专家,经确诊为湿疹,根据医生建议,向学校、家长发出注意卫生、不吃辛辣食物的温馨提示;村民艾麦尔·艾力患病无钱治疗,喀尔苏乡党委发动募捐,杨建华和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东奔西走,通过朋友、家人帮助联系医院;路上捡到喀尔苏乡八村学生的书包,杨建华骑车3公里找到学校,把书包交到学生手中,当他看到这个学生的鞋子破了,当天买了一双旅游鞋送给他……
三年的驻村生活,杨建华为村民做的好事已经无法一一记清,他和工作队用一个个细微行动让村民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感受到中行人的关爱。
“有事找老杨”
“村民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你在村民心中的形象就有多高。”这是杨建华每年都会告诉新来的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话语。工作队为村里所做的每一件事,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时间久了,村民们对工作队队员特别信任。
当《莎车好人老杨》的报道先后刊登在微信公众号“最后一公里”、“莎车零距离”和《喀什日报》上后,杨建华所驻村子的村民们更是把“有事找老杨”、“老杨亚克西嘛”作为自己的口头禅。
在村委会和其他活动场所,杨建华常常被一群面带笑容的村民围着嘘寒问暖。杨建华说:“我感受到了自己在村民心中的位置和分量,三年驻村工作让我的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党性更是得到锤炼。驻村工作比在机关工作,更接了地气,多了土气,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底气。”
向村民传递党的声音和温暖,为村民济困脱贫是杨建华这三年工作的全部。三年来,杨建华顾不上照顾老人和妻女,远离亲朋好友,没有节假日,工作之余写下几万字驻村感受。作为自治区“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打牢基层基础的责任在鞭策着他,村干部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激励着他,村民的质朴真诚在感染着他。
有人问杨建华,你连续驻村是能升官还是能发财?面对不解和疑问,杨建华很难做出让对方满意的回答,因为驻村工作既不惊天也不动地,既不为升官也不为发财,只做了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杨建华之所以连续三年参加驻村工作,是因他感受到细微小事中体现出的真谛,理解到宣传动员群众共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
三年了,杨建华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纪实,还是审美?
下一篇:庄子的幸福观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