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艺术的 “韶山热”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乐山 发布时间:2017-06-30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艺术领域,描绘红色风景成为艺术家们首选创作题材。其中,革命伟人故乡湖南湘潭韶山,是画家们热衷的选题。尤其是毛主席回韶山赋诗后,更引发了艺术再现韶山的高潮。在对韶山的描绘中,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从不同侧面,凭借不同表现方式表现他们对革命圣地的敬仰与歌颂。并通过画面,表达对党领导革命的崇敬与赞颂。用山水形式描绘韶山,不同于一般的表现自我情感的山水作品。韶山背后蕴藏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背景,韶山不仅具备优美的自然景观,它是领袖故里,也是革命摇篮。画家们怀着崇敬的创作初衷,秉承革命浪漫主义的品评标准,以新时代笔墨语言开创新时代艺术标准。
抱石的韶山写生
1959年6月,傅抱石应邀首次前往韶山写生作画。这一次韶山行,成为新中国艺术家描绘韶山的最初探索。他遍游韶山,参观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遗迹,尤其是仔细观察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的自然环境,观摩韶峰、参观毛泽东少年时游泳过的池塘、劳动过的水田、读书处等,他勾画草图,速写记录、收集创作素材。6月10日,傅抱石在草图基础上落墨,两天后绘制完成《韶山图》。
《韶山图》构图饱满,整幅作品以低调的偏银灰墨色、淡赭和淡绿色调,营造出诗意般的宁静气氛,蕴涵着丰富层次。画面中树木葱茏,几处留白,画家格外注重色彩轻重与厚薄的处理,将屋室、远山、松林穿插有致,笔墨处理浑然天成,气势开阖有度,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又不乏质朴的情感。
傅抱石在处理笔墨表现时,以浓郁清新笔墨语言描绘、歌颂韶山,突出“新气象”。与传统文人画作不同,傅抱石强调在写生中力图表现最直观视觉感受。虽因循传统笔墨,但在理念中融入了“西画因素”弥补传统中国画不足,用新时代笔墨表现方式对自然景物形神、光影、虚实高度融合,拓展了观众直观感受与期待视野。《韶山图》成功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山水画向新时期特定题材山水创作的转移,表现出与韶山领袖“精神”相吻合的清新、浓郁的鲜明风格和特定意境。
随着韶山图公开展览和正式出版,傅抱石的《韶山图》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传播,作为画坛前辈,他的尝试获得广泛认同,发挥着示范意义,开启了同时代许多画家创新创作题材的思路,引发了众多山水画家表现韶山的热情,同时也昭示着新中国成立20年内,山水画新兴美学取向的崛起。
彰显精神特质
巧合的是,1959年6月25日,在傅抱石韶山写生数天后,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考察,接见召开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社会生产、生活情况的汇报和意见,成为当时轰动的时政要闻。其间,毛泽东吟作《七律·到韶山》表达了自己回家乡的心情: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对于毛泽东的故乡之行,各大报刊进行了大篇幅重点报道。文化艺术节掀起一股“韶山热”,刺激了后来美术界的韶山图创作热潮。当时,许多画家开始普遍关注中国画中韶山题材开发。
1960年5月,得益于郭沫若的启发,傅抱石又取材韶山,创作《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这幅作品将《韶山图》卷的横构图改为俯视全景式立轴构图。全图以远景韶峰为最高点,一条小溪横穿画面,小溪两侧,梯田、农舍、学校等景物鳞次栉比。画面运用了大片深绿色,层峦叠翠中有人物活动穿插其间,充满诗意,不觉让人想起“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诗句,寄托着画家诚挚情感。
傅抱石的韶山创作热情,并没有到此终结。1964年2月,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正式发表,傅抱石又创作了一幅《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题识:“一九五九年六月十六日,自韶山返长沙,越数日闻主席莅止,并有七律一首。盖已数次拟形诸笔墨,愧未能窥测高深于万一也。兹迎正式发布之幸,复经营此帧,不禁神往。”傅抱石的韶山图大多以深绿着色,着重刻画“日月换新天”的主题,呈现出一派“喜看稻菽千重浪 ”的勃勃生机,昭示中国社会欣欣向荣,反映出韶山题材的精神特质。
有了数次实践经验,傅抱石的创作韶山图景显然已经成熟。无疑,《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是傅抱石韶山诗意系列中佳作,一景一物都由实景写生而来,画家将这平凡景色,通过写生、速写、记录、收集,最终进行艺术加工,运用笔墨技巧,赋与作品感情色彩,为画面增添了无穷抒情气韵。画面中,荷锄劳作的农夫,营造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胜利意境,表达出当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的现实背景,充溢着清新生活气息,拉近了绘画与生活的距离,实现特定题材的政治内涵与艺术创作的统一。
“深于思”
除傅抱石外,李可染也热衷于韶山题材创作。
1971年,李可染创作了《韶山》,这成为出自李可染手笔的第一幅革命圣地山水画。画中题识:“革命圣地韶山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一九七一年可染敬写於丹江”。“韶山”二字,篆体横书。“革命圣地”四字,隶体竖写。
李可染《韶山》,有着特有笔墨情调,画面苍郁饱满,构图严谨细腻。他笔下,景物组织、穿插灵动有致。毛泽东故居,依於山峦而下,占据画面视觉中心位置。松树竹林以合拢包围之势,形成自然屏障。门前,池塘半露半掩,片片嫩绿荷叶,飘在水面上。作为新时代成长的画家,李可染用新时代的艺术家视野观察湖南农村,创作出古朴色彩的典型美景。池塘两侧,观景人群络绎不绝,红旗飘扬舞动。在画家笔下,朴素庄严的景观,洋溢着活跃、热烈的气氛。
此后三年,1974年,李可染又画了一幅《韶山》,副标题“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九字速写,署名“一九七四年可染敬写於北京”。此画整体上保留了71年《韶山》基本造型,是一次基于原作品的再创作。
李可染绘制韶山题材,体现了其推崇的“深于思”,在1974年《韶山》画卷中,他写下长达28行题识——“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韶山这座农舍里,并在这里度过他光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九二五年,毛主席亲自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组织雪耻会,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韶山党支部。一九二七年,毛主席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开过农民干部和农民的座谈会。解放后,这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学习的革命圣地。”
这段题识,表明画家对韶山——作为革命圣地的敬仰。两幅特殊年代的特殊山水,蕴含在艺术作品本身永久的美学价值之中,合二为一。
此后若干年,钱松岩、黄永玉等也先后创作韶山题材作品,并铭记在新中国艺术史上。艺术是开放的,她不会隐瞒自己的感情;艺术家是含蓄的,透过韶山,作家们表现的已经远远不止一山一水,也不至于领袖故居,而是对新社会的由衷赞颂。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光大人的文化自信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