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文化 > 文化

自然人性与文化人性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司马朔  发布时间:2017-08-11

摘要:  小人为利而伤身,士为名而伤身,大夫为治家而伤身,儒家圣人则为治理天下而伤身。这几种人所从事事业不同,名声相异,但在损害其自然天性、损伤其身体上相同。(《骈姆》)  这便将儒家圣人与其反面——小人等...

  小人为利而伤身,士为名而伤身,大夫为治家而伤身,儒家圣人则为治理天下而伤身。这几种人所从事事业不同,名声相异,但在损害其自然天性、损伤其身体上相同。(《骈姆》)

  这便将儒家圣人与其反面——小人等量齐观:虽然他们所追求的具体人生目标各不相同,可他们所犯错误则根本相同——都背离了自然人性,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庄子给出的具体例子是伯夷与盗跖:

  伯夷为名而死于首阳山下,大盗跖为利而死于东陵之上。这两个人所死的目的不同,但在损害自家性命与自然天性这一点上则相同。(《骈姆》)

  跖乃春秋时大盗,乃恶之化身。伯夷与叔齐兄弟二人乃商末孤竹国国王的两个儿子,他们为避王位而出走本国。时值商周鼎革时代,他们不赞同周武王造反以替代商朝的做法,周武王胜利后,他们“义不食周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后被孔子树为“求仁而得仁”(《论语·述而》)的道德典范;但是在庄子眼里,此二人逆性而害命,乃一路货色。

  对于伯夷之死因,到底是像庄子所说的那样——“殉名”——为名而死,还是“求仁而得仁”?恐怕孔子的评价更符合事实。伯夷叔齐兄弟二人死后才获得后人尊敬,生前并无太大名声。说他为名而死恐怕有因果倒置之嫌。又,虽然好名之虚荣心几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喜欢被人称赞;可只要脑子正常,性命与名声间孰轻孰重,恐怕多数人能做出正确判断,历史上纯粹为名舍命的案例并不多见。美誉之后,当有更严肃追求。促使伯夷、叔齐兄弟自愿赴死者,乃是比名誉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他们十分看重的一条政治原则——不能以下犯上,不能以暴易暴。他们自愿地用自家性命去守护一条文明底线——不能用牺牲多数人性命的巨大代价去换取少数人的权柄,不能用几乎同样野蛮的暴力去惩罚另一种暴力,而当用一种文明、和平,不影响大多数人幸福的方式改朝换代。兄弟二人临死前如此抗议周武王的改朝换代行为:“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可见,伯夷、叔齐兄弟二人所追求的目标并非个人荣誉,而是十分严肃,关乎万千人幸福的国家政治权力变更游戏规则。他们认可的是和平,因而文明的政权更迭模式——禅让,就像传说中尧舜禅让那样:国家首领换了,但老百姓还可以照常过安稳日子,无需为此而大量送命。可以说,伯夷、叔齐是为自己心目中崇高的政治理想而死,是为捍卫人类政治文明底线而死。这样的死,难道在社会价值上真的与江洋大盗跖为追求个人财富而死没区别吗?庄子虽然论调高明,可显然并不足以作伯夷、叔齐之知音,是一种很主观、肤浅的意图判断,难以服人。

  天下都是牺牲的人:那些为仁义而牺牲者世俗称其为君子,那些为财富牺牲者世俗则称其为小人。他们在牺牲这一点上相同,却被区别为君子与小人。若论其损害性命、背离自然天性,盗跖与伯夷一样,为何要在他们中间分别出君子与小人呢?(《骈拇》)

  庄子依据道家“道法自然”,即顺其本然的哲学立场,坚持自然人性,反对于自然人性之外建立文化人性。因而质疑儒家仁义观念的合法性,要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在伦理教化方面的努力,彻底地取消去是非,等善恶,将君子与小人一视同仁。为何如此?庄子的思路是:自然界动物中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吗?没有。那人家还不是好好的,秩序井然,天也没塌下来。据此,人类社会区别君子小人,显然是多此一举。好像挺有道理。那么,在人类社会内部,彻底取消了是非、善恶,或君子小人之别后,将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从逻辑上讲,依庄子的想象,那将会是一种非善非恶或无善无恶的朴素境界。真的吗?

  我们设想一种情境:一大群饥民正等着一大锅饭,每个人都像好几天未能进食的一匹饿狼。你突然宣布:“不用排队,没人分饭,大家自己动手吧!”其结果如何呢?可以想象的情景将是:力气大的与脾气横的会得到一大堆食物,甚至还会有不必要的浪费;而那些力小胆怯者,只能是空手而归,继续挨饿。这个世界资源有限而人欲无穷,生存斗争不可避免。取法了政治、法律方面的制度安排,实即利益分配游戏规则,取消了劝善责恶的伦理教化,放任至无政府主义的纯自然状态后,人类社会并不必然会迎来一个无善无恶、皆大欢喜的和平、平等、自由状态,更可能的结局将会是“丛林法则”代替制度安排,野蛮、无序争斗代替爱弱惜幼。最后将是谁拳头大、谁蛮横谁拿得多,甚至会吃撑了,那些身单力薄,性格温顺者便只能忍受欺凌、坐以待毙。儒家极力倡导社会制度建设与伦理教化,就是要将人们带出由丛林法则主宰的动物界,建立起新的文明式生存——有序分配,兼顾弱者。人性与人间温情正由此而生。

  废除了善恶区别游戏规则后,并非没有赢家,但到底谁最可能是丛林法则下的赢家?是习惯了按规矩出牌,对弱者有同情心的君子吗?非也,只能是极端自利、拳头硬、脾气横的小人,是那些生理、心理,进而社会地位上处于强势地位的阶层。正因如此,提倡泯是非、去善恶、等君子小人的庄子之“齐物论”,便可能为强权造势、替小人张本,至少在客观效果上可能如此。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精神气质的哲学家。一者见到自然界丛林法则下以强凌弱,弱者无助,心有所不忍,于是力倡文化式生存:树规矩、息争斗,倡仁爱,助弱小,此儒家心肠。一者见天地间本无所谓善恶,万物逐性自存而已。虽有争斗,实属当然,故而顺自然而省人力,此道家精神。老子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前者可谓热心肠的哲学家,后者可谓冷心肠的哲学家。儒似质拙而近仁,道貌旷达而冷酷,此其异也。

  我们不愿将庄子上述言论理解为是专为强力集团与小人群体代言,就像他认定伯夷是为求虚名、美名而自愿送死那样。但我们愿指出:等善恶、同君子小人的结果不一定就是无善无恶或超善超恶,更可能的结果是扬恶抑善、恶大于善。在此问题上,庄周先生很可能是智者千虑,尚有一失。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在读书中摆渡灵魂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