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文化 > 文化

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活 从苏东坡诗词谈起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宋立民  发布时间:2017-08-11

摘要:  暑假从祖国大陆最南端回河南老家探亲,来回坐火车近40小时,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是读苏东坡。  这一回,是“带着问题读”,专门记录有关“绿色生活方式”的章句。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

  暑假从祖国大陆最南端回河南老家探亲,来回坐火车近40小时,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是读苏东坡。

  这一回,是“带着问题读”,专门记录有关“绿色生活方式”的章句。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望云楼》)“归来鸟遗声,犹胜人间曲。”(《和子由记园中草木》)“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和何长宫六言》)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无人空有山色依旧,而无山,人又参照何物美容?故人与山二者是“接受美学”的互动关系。此种与花鸟草木的和睦相处,大概就是所谓天人合一了。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自己也钓鱼,但是并不用长绳系多钩而钓;也射鸟,但是不射歇息在巢中的鸟儿——苏东坡可谓深得儒家自然观精髓。而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山的时候,敬亭山是“活的”,眯着眼睛在看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稼轩看青山之际,青山是含情脉脉的,彼此大有交流:惺惺相惜,互相欣赏。生命意义之上的平等关系是老庄极为推崇的,大自然的生命与人自身的生命同样高贵而丰厚。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赠刘景文》)——“鸽子号”的城里哪里有如此好景?如今,在不少当初水草丰美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年好景君无记,何觅橙黄桔绿时。”

  “行人稍度乔木小,渔舟一叶吞江天”、“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乔木、渔舟、春风、暮云、野水、疏林和山无不有灵有性。画里的一切都是幸福的,因为那是纯粹的自然,绝对是原生态的绿色出行、绿色居住。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红叶与绿枝。”(《红梅》)——惜花之心,懂梅之意,与“西北望,射天狼”的被贬“老夫”居然能够合并到一个人身上,造化也。对于自然、上帝必有真性情,佛性必是真性情。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馀春。”(《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所至如君子,草木有嘉声。我行本无事,孤舟任斜横。中流自偃仰,适与风相迎。举杯属浩渺,乐此两无情。归来两溪间,云水夜自明。”(《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呜呼,虽未赋菊花,不让陶渊明。苏东坡简直应该感谢自己的命运多舛了。当然,同时感谢祖国的名山大川。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打不死的吴琼花”,一大原因是大自然帮助了他,成全了他。不然,在京城日理万机,哪里有“我行本无事,孤舟任斜横”的潇洒?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这是苏东坡在黄冈所作。那“文赤壁”,是笔者当兵之际的下榻处。虽不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但绝对是幽静所在。不知如今的游客还能“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不?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慈湖夹阻风》)——卧看落月、起唤清风都是诗人入画,是“移情”,可是一旦回到“人间”便巉岩难攀而“岁月峥嵘”了。“人心也是江湖”,往好里说,可以理解为期待与任盈盈一起隐居,往坏里说,是与岳不群共同生活。苏东坡是最有资格发此感叹的。

  其实,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绝对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古已有之”。子曰:“俭,吾从众”;“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与其奢也,宁俭。”决不提倡比豪华、比奢靡。他老人家最为推崇的,恰恰是弟子颜渊的品格:“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同时,“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他是“见大水必观焉”的哲人,因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的水,象征着“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化、志”种种美德。而这一点与老子的“上善若水”丝丝入扣。老庄更是以“齐物”的理念把尊重大自然提高到“物与我齐”、不分高下的“平起平坐”的高度。

  翻翻鲁枢元老师主编的《自然与人文》上下册,《周易》、《尚书》、《周礼》、《礼记》、管子、孙武、墨子、荀子到司马迁、刘向、王充、阮嵇、王羲之、刘勰……再到唐诗宋词元曲、近代志士仁人的“克勤克俭”、“环保低碳”宣传,可以说,中华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绿色生活方式大全”,“文化寻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现代意识重铸与镀亮传统文化里的“绿色观念”。而《自然与人文》的编纂宗旨,就是:适应已经走出自身狭窄封闭的学术领域而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层面生态学发展;重新审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为生态批评、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基本研究资源。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用技术重建信任 读《图说区块链》

下一篇:中国艺术财富管理发展成果与问题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