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文化 > 文化

九寨沟:“挺住”文化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宋它音  发布时间:2017-08-18

摘要:  8月9日中午,看到朋友从四川绵阳发出的微信图片:“送爸爸去九寨沟”——参加电力抢险的爸爸与刚满周岁的儿子吻别的镜头——即刻想起一位著名媒体人写在2008年5月19日——全国人民为汶川静立默哀的鸣笛...

  8月9日中午,看到朋友从四川绵阳发出的微信图片:“送爸爸去九寨沟”——参加电力抢险的爸爸与刚满周岁的儿子吻别的镜头——即刻想起一位著名媒体人写在2008年5月19日——全国人民为汶川静立默哀的鸣笛声中的话:“今天,汶川不是地名。今天,汶川,是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今天的汶川祭奠,一定也只是短暂的告别。生命,并非仅仅是呼吸和心跳。生离死别,不是生命的边界。亲人们没有离去,一切都将延续。在废墟上嘹亮的婴儿啼哭声里,一个叫做‘汶川’的新生命,今天降生。”

  是的,今后的游客们心中,“九寨沟”的风景,一定渗入了2017忙碌的仲夏夜,渗入了缅怀“鱼坚毅”的元素。

  可比性不仅在于汶川与九寨沟地震成因相同、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上,而是以“挺住”为关键词的“抗震文化”已经渐趋成熟。

  应急:铁军与暖民

  四川日报8月14日消息,九寨沟地震致25死525伤 人员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回忆8月8日地震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全力以赴抢救伤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立即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国家相关部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专家工作组与救援队伍火速抵达。一切就绪之际,细心的网民发现,时间还不到24小时。不仅仅是因为震级、振幅、破坏均不如汶川的问题,而是经历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党政军民,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应急能力。

  当然,其中至关重要的“定心丸”,是子弟兵的力量与速度。

  四川省军区第一时间集结民兵,率先挺进震中。西部战区空军迅速抽组人员、装备、物资,做好听令出动准备。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156名官兵和四川总队医疗救援队10名官兵在一线担负搜救人员、道路管控、游客避险点警戒疏导等任务。武警九寨沟森林中队兵分三路组织官兵紧急救援。一路就地施救,安置受伤群众;一路迅速疏散游客,有序撤离;一路搭设救援帐篷,向群众发放应急救援物品。而四川总队300名官兵、 交通一总队三支队360名官兵、48台装备机械,水电三总队九支队457名官兵、19台装备机械分别在阿坝、成都、绵阳等地营区担负机动增援任务——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尤其吸引眼球的是:朱日和某阅兵部队军机紧急返航,转入抗震救灾。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地震发生,三分钟之后的21时22分,不久前驾运-9飞机参加朱日和阅兵的西部战区航空兵某部就接到参与抗震救灾的电话通知。又过了20分钟,这支作为距离震源最近的运输机部队,已经排出抗震救灾机组方案。这是阅兵的延续,真实的战斗。试想,海拔最高3千多米,最大落差2千米的复杂地形中,安排四架运-9,两架“救护机”、一架“空中航拍”和一架“空中转信”,谈何容易。因此,“特别能战斗”几个字,在此愈发切入地气。

  这是“举国体制”的大优势。

  与“铁军”爱民遥相呼应的是虔诚的“暖民”——正在成熟的是网民。在应急一端,从媒体到游客,从供电到医护,我们看到了慷慨地救助,真诚地祈福,一切热烈而镇定、紧张而有序。在一个世界闻名的景区,遇到如此的突发天灾,看不到手足无措,看不到盲动与惊惧,这是社会进步与成熟的标志。

  网络:便捷与辟谣

  “微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传播的即时性,即“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进行传播”。这种传播因信息传输的高效率而具有瞬时性的特征,使得任何终端都可随时接收,使信息的发布途径变得更为便捷。具体到此次九寨沟的地震,由成都高新减灾所研发、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抵达甘肃陇南前19秒、抵达阿坝州前48秒、抵达广元前48秒、抵达绵阳前49秒、抵达成都前71秒对外发布预警信息,信息以广播预警、电视弹窗、手机APP报警、专用接收终端预警、微博发布等形式发出,在生死攸关而分秒必争的关键时刻,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而部队的集结,医疗、供电等系统人员的调度,救援物资的调配,寻人系统的开通等,均体现出“微时代”讯息“银弹”连续发射的高效。而新媒体用户即以往的“受众”,如今同样是讯息的参与者、制作者、发布者。对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救灾进程、控制灾害蔓延起到了史无前例的作用。

  当然,网络谣言也趁机潜入——有人唯恐天下不乱,有人则是唯“点击量”即利益的马首是瞻,例如有的微信朋友圈发布所谓的来自“中国地震局四川分局”(实际上压根不存在这样一个“分局”)的消息:说7.0级的还只是“预震”(也不存在这样的“术语”),还有“系列余震”将会波及西安、汉中、安康等地。又有人把台湾高雄地震的图片发到网上,冒充九寨沟地震后的景象。更有“九寨沟景区内近2000原住民在本寨滞留。救灾人员,救灾物资均未到达”的谣言混淆视听。

  然而,“网谣”还需网络治。以上“网谣”之所以很快被揭穿而很难得逞者,又恰恰是因为“微时代”辟谣同样迅即及时、成本低廉的缘故。如今,掌握着网络发稿权、主动权的外宣单位,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报道快、容量大、受众广的特点,及时辟谣,立竿见影,以正视听。而且,依照《刑法》有关规定:编造或明知是编造而故意传播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者,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在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中,尤其需要严肃强调。

  救生:科学与经验

  “生死亦大矣”。作为抗震文化的重头戏,救生尤其是检验应变能力、行政水准、社会公德、医疗水平与公民良知的度量衡。有报道称:在九寨沟当地,今年27岁的王爱花——一个怀孕7个多月的准妈妈,在8月8日晚9点多和科室其他同事收到通知后,即刻赶到医院。直到9日中午12点都不曾休息,“我穿的这件工作服还不知道是谁的,因为昨晚来的时候,我的工作服不见了,被其他同事在慌乱中穿走了。”她说忙的时候都忘了自己还有身孕——这是所有救援者的缩影。

  而作为负有科普义务的单位与媒体,则是大有用武之地。一年前新华网的“七问防震减灾常识 关键时刻能救命”重新流行于手机屏幕。各类视频音频立即组成了“救护网”。例如“施救视频”即刻告诉大家:被长时间掩埋的人,容易患上“崩溃综合症”;被长时间掩埋的部位会产生毒素,立刻将重物移开,毒素会随血液流遍全身,严重会致命,具体抢救技巧应当掌握。例如消防机构的微博及时知会全社会:地震过后,整理被震倒的家具和被损坏的物品时,要防止被碎玻璃划伤;所以打扫时应佩戴专用手套、穿厚底鞋;玻璃打扫完后,用胶带条等粘干净细碎玻璃可以减少玻璃伤人的情况。更有自媒体的微信图文告诉我们:要准确感知预警现象,充分利用十几秒的预警时间,要掌握及时躲避的方法、采用科学的身体姿势。有不少网友援引了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首席救援的经验,告诉大家“救命三角”——靠近坚固物体的三角形空间——的利用方法,而“自救的十项要领”则解释得更加具体:靠近物体、木质建筑物最牢固、床的周围比较安全、蜷曲在沙发或椅子旁边、大楼倒塌不要站在门框下、不要走楼梯、离开建筑物后靠近其外墙、在车辆外坐下、靠近室内的报纸堆、使用家家户户预报地震的警报方法。而且,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九寨沟的房屋和基础设施已经进行了重修和加固,特别是后来修建的房屋,可以抵御八级地震,这是“亡羊补牢”的大作用。总之,在这一轮的抗震自救宣传中,我们看到了理性与科学的结合,经验与对策的网络传输。

  随着这次九寨沟地震,防震抗灾的视频音频——如日本大地震的实况——迅速流布,图文并茂而简便易行,为保护生命进行了广泛科普。从汶川大地震之际的全面启蒙,到今天的总结与系统化,可以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学习与普及,确实需要九寨沟这样的契机。可以设想,今后一段时期内,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程抗震、社会防灾、震后救灾、恢复重建、平息恐慌等“地震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将会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常态”。

  九寨沟承担着从未有过的压力。九寨沟接受着前所未有的关爱。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是脆弱的芦苇,但同时,人依然是那个思考的芦苇,也因此而活得更加健全与充实。

  加进了“生命”与“尊严”因子的九寨沟,会使得自然风光添上人文精神的悲壮,这是“挺住”文化的新景观。

  是的,用更好的“活着”面对历史,告慰亲人,眺望未来,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画笔描绘童话世界

下一篇:中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