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报告:粮食会成为商品市场下一个风口吗?
来源:东吴证券 作者:丁文韬 叶凡 肖雨 发布时间:2017-08-23
农产品市场处于价格“低地”。 国际农产品市场自 2012 年进入熊市以来,价格持续低迷,成为大宗商品市场中的一块“低地”。进入 2017年,暴风雪、干旱等气候因素曾让国际市场上小麦、玉米、大米等农产品期价触底反弹,市场对于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充满期待。国内方面,类比工业领域供给侧改革推动黑色、有色系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市场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热情较高,期待粮食等农产品成为商品市场下一个风口。
国际粮价: 受供需关系和金融属性的双重影响。 从国际市场来看, 各类粮食价格走势整体一致,均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周期时长大致为 5~6年。 回归本源,粮价基本面是由供需情况所决定的。 但 2000 年以来,粮食能源化和金融化的特点逐渐凸显, 金融属性强化了国际游资、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元价格对国际粮价的影响, 并成为加剧粮价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建立了基于供需关系和金融属性双重影响的分析框架。
国际粮价走势: 短期内不存在大幅上涨动力。 我们从供给、需求、库存、金融属性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短期内国际粮价不具备大幅上涨动力。 供给方面基于单产量和种植面积两个因素,预计全球粮食产量平稳上升。粮食需求包括口粮、饲料用料和工业用粮(生物燃料)三部分,我们判断目前全球粮食需求增长已经进入平台期。 当前全球各类粮食库存均处在高位,库存/消费量比预示着阶段性供给宽松仍将持续。 金融属性意味着粮价会受到流动性、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元等因素的扰动: 1) 流动性预期收紧, 降低了粮食市场的投机性; 2)原油价格低迷,推动作用不再; 3) 美元指数高位震荡抑制粮价走高。
国内粮价: 成本决定价格,供需影响波动。 2001 年底中国加入 WTO后, 随着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效应逐渐增强,但是国内粮价依然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我们认为: 长期来看,生产成本是决定粮价的根本因素;短期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市场供需情况;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粮食市场整体冲击有限, 对不同粮食品种的影响存在明显分化。 尽管目前粮价处于低位,但是短期内向上的拐点尚未显现, 主要依据有三点: 1) 本轮 PPI 大幅回升对粮食生产成本推动作用有限; 2) 从供需情况看,三大主粮价格走势承压; 3) 全球大豆市场供需维持宽松格局。
风险提示: 1) 原油价格大幅走高, 带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2) 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导致玉米产量下滑超预期。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上周经济形势总结和市场观点比较:数据回落预期分化 美联储加息存分歧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