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文化 > 文化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安仁  发布时间:2017-10-30

摘要:  策划人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占了较大篇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

  策划人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占了较大篇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建设也要提升至更高层面,肩负更多的使命。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

  十八大以来五年间,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丰富、具体。在需求拉动下,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人们在文化领域的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有着数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经过五年蓬勃发展,文化事业取得了很多成绩,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在十九大期间表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图书出版第一、电视剧制播第一、电影银幕数第一,电影市场世界领先,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强烈反响。

  站在过去五年成绩单上眺望未来,我国文化领域的发展呈现多头并举、高速发展态势,文化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突出制度创新。做大做强影视产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精品文艺创作……文化领域发展框架逐渐清晰,并彰显出强大活力。

  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

  数据显示,仅2016年,我国实现电影票房455亿元,观影人数超过13亿人次,年上映影片530部,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而这,仅仅是过去五年影视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6年,我国制作广播节目771万小时、电视节目352万小时;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国产电视剧334部14912集,电视动画片近12万分钟;电视纪录片产量超过1万小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动画片、电影故事片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主旋律影片。不同于以往的影片创作,在过去5年里主旋律影片凭借自身的硬功夫,赢得了更多观众认可与赞赏,不断积累的口碑与票房,显示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百团大战》《勇士》《建军大业》等影片创新理念,大胆突破,在坚持思想性的同时,着力提升艺术品质和观赏性,更加贴近观众。《湄公河行动》《战狼》以商业影片的语言,叙写着主旋律影片的新模式,不仅赢得了口碑,更赢得了市场的极大肯定,分别以11.84亿元和56.77亿元问鼎华语影片票房榜。2017年在国庆节前后,四部主旋律影片《空天猎》《十八洞村》《时间去哪儿了》《红海行动》集中上映,成为电影界喜迎十九大胜利召开的艺术献礼。

  成绩面前,更有理性与坚守。孙志军表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兼具教育引导和娱乐消费的双重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就具有意识形态和产品的双重属性。因此,绝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表示,我国电影界将按照十九大精神指引,在三个方面着力工作:一是“树三讲”“去三俗”,要树立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二是强化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倡导“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原创精神;三是做大做强中国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开启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国连续实施了一系列鼓励艺术创作生产工程,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伴随着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十九大报告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明确阐述。

  五年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介绍,目前全国县级文化馆有3153个,博物馆、纪念馆4109个,文化馆332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75个,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所有社区都有了文化活动室,到现在,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2013年至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近23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近30亿。

  面对今后的努力方向,项兆伦说,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文化部门近年来公共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文化部门现在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措施可以概括成“四个有”——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

  这其中,有标准,是指《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这个标准对城乡基层群众可以免费享受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数量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有网络,是使服务可以通达各地、通达基层;有内容,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供给;有人才,是靠人才来建设公共文化。

  从没有文化生活,到形成文化消费意识;从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到充足的文化服务供给。在中央精神指引下,公共文化服务会愈发普及和深化,以往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享有的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文化活动室,正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生活中的“标配”。这“最后一公里”的文化服务,带动与满足的不仅是人们当前的文化需求,更为人们带去更多可能性。试想,在乡村、在边疆,一间安静的阅览室,将改变千万人的生活与命运。

 

  用精品传播中国文化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是十九大报告对文艺创作作出的精准判断。

  2016年,全国出版图书近50万种,我国图书年出版量位居全球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话语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脚步。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他嘱咐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在过去五年里,曹文轩、刘慈欣等作家频频斩获国际文学大奖。《舌尖上的中国》《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一批充分展现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渐渐在对外传播中崭露头角。从2014年APEC峰会到2016年G20峰会,再到刚刚过去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一次次主场外交重大活动中,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惊艳世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国文化感染世界,也更进一步深度影响着国际文化市场。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近年来,中国文化带着自信,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张宏森说,我们的一些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叫得响、传得开,在世界上也开始建立品牌,赢得了市场份额。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在新起点上凸显其价值,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兴旺提供了强大的信心与勇气。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瞒天过海:心理盲区与管理“遮蔽术”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