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时讯 > 文化

过上当代诗意生活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安仁  发布时间:2017-02-28

摘要:  古人有言“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其中暗含哲理与诗歌本源不谋而合:“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内心情感最真实彻底表达,就是诗。无论价值理念多么复杂,无论物欲竞争多么纷繁,诗都静...



  古人有言“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其中暗含哲理与诗歌本源不谋而合:“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内心情感最真实彻底表达,就是诗。无论价值理念多么复杂,无论物欲竞争多么纷繁,诗都静静的在那里,等你去诵读去琢磨,去感知其抚慰心灵的巨大力量。正如董卿在“诗词大会”中引用诗句所说:“生活中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以后的苟且,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诗和远方。”“诗词大会”热播,将人们拉回到充满诗情的时光;文化学者穷其一生,致力于为后人读诗铺平道路。春暖花开,让我们一起读诗。在世俗喧嚣中,别忘了生活还有一种可能——诗意的栖居。


  当“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热上演之时,2月7日,一生贡献于《诗经》研究的夏传才先生逝世,94岁高龄算得喜丧。前后不久,另外几位老学者也相继故去:红学家冯其庸、唐代文学研究学者霍松林以及111岁高龄的语言学家周有光……相形之下,夏传才先生的离世,除在《诗经》研究界外,影响并不算大。


  诚然,年迈文化学者离去是必然趋势,生命规律本不该过分惋惜。但让人扼腕的是:夏先生的价值并未引起关注,更鲜有后来者愿像老先生一样,沉浸在故纸堆里度过一生,承担“为往圣继绝学”的任务。


  即便诗词大会热播,传统文化热持续发酵。但在这场风潮中,伴随始终的是唐诗宋词、古典小说的火热。对于“佶屈聱牙”的上古文献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经》甚至整个先秦文化受冷落,比起其他时期文化典籍更甚得多。对待民族文化源头,意味着重读数千年前尘封、晦涩难懂的文字。但遗憾的是,人们除了交给年轻学生背诵几句以外,似乎不愿浪费过多热情。


  述而不作 铺路修桥


  《毛诗序》将《关雎》阐释为“后妃之德”,当做“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五四”之后有学者解读为爱情故事,且《关雎》在国风的开篇,应是歌颂爱情的民歌;现代有人根据诗中钟鼓、琴瑟等意象,认为诗歌主人公为贵族子弟,诗歌描绘了贵族生活场景;随即有学者提出,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真实,诗中提到钟鼓琴瑟,主人公未必就是拥有钟鼓琴瑟的贵族……对《关雎》的解读,算得学术史奇迹,针对这首诗、甚至每一个字句出现过的阐释方式与论文数量,都足以让人读上个把月。


  每一时代读者读诗,都无法摆脱所处时代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政治目的、道德观念等影响。《毛诗序》的作者要维护“圣人之德”,“五四”学者要开创时代,当代学者要综合各家、写论文、出成果……阐释的困难减弱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在热闹的诗词大会上,唐诗众多,而《诗经》只有寥寥几句,就是鲜明佐证。


  或许是熟谙这一规律的无法跨越,夏传才等学者,学术探索“述而不作”,只是尽量搜集整理证据,梳理研究脉络,而不随意阐述观点。夏老主持编纂《诗经研究史概要》、《二十世纪诗经学》,梳理研究脉络,努力给后人解读“铺路”而不“添堵”。1993年他参与组织成立中国诗经学会,并当选首任会长,致力于推动当代《诗经》研究。


  夏传才式的学者,其学术的严谨恐无法带来财富与名誉,一些《诗经》研究学者的社会知名度,尚不及诗词大会上的参赛选手。但其工作好比历史的志愿者,把辛劳留给自己,将成就送给后人。


  褪去浮华 保留纯粹


  《诗经》从诞生那一刻,就未逃脱被利用的宿命:孔子用它当教科书,而且是“多识于草木鸟兽”的百科读物;诸侯用它宴飨祭祀;臣子用它主文谲谏;外交官用它比喻论辩。今日,这种命运依旧难以摆脱:或用它附庸风雅,或用它招摇敛财。“诗”已不再是诗,它脱离了文学属性,变成了政治语言与经济工具;然而诗还是诗,“诗”借助这一功用得以保留,成为“经”,刻在石头上,成为迫使历代学生都必须熟读背诵的经典。


  《诗经》也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阐释空间的开放性也暗藏解读的“禁区”。秘书写讲稿,附庸风雅地写上“在这七月流火的季节”,殊不知“流火”是夜空的大火星变动位置,而非“热得下火”;在环保论坛上,一位嘉宾引用《伐檀》诗句“河水清且涟猗”,据此推测,在《诗经》时代,黄河水是清澈见底没有泥沙的,居然赢得雷鸣般掌声。


  《诗经》在当下,难免陷入怪圈:一旦有人提倡,各路“师父”蜂拥而起,各大“学塾”开课迎新,小学生也要被披上“汉服”,歌唱《诗经》登台表演;一朝无人提及,立即鸦雀无声,只剩中学课本中寥寥几篇,与考试卷子角落里那些难倒学生的默写试题。

  夏传才经历众多历史时期,他早年曾积极投身革命,组织地下活动,参与晋察冀边区工作,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教书。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面前,最终选择厮守在《诗经》旁,这才有可能尽量排除干扰,褪去浮华,脱离低俗。他曾感叹:“近几十年来,《诗经》研究积累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制造了很多误解,是需要利用新材料新观念进行综合辨析的时候了。”因而撰写《诗经讲座》,汇集全部经验和真知灼见,为后人辨析错讹,矫正是非。


  创立模式 科学传承


  如果没有《诗经》,人们恐怕无法得知“鸠占鹊巢”中的奸诈;无法洞悉“七月流火”的天象;不能知晓“窈窕淑女”的高贵;难以目睹“未雨绸缪”的智慧;不会见到“高山仰止”的伟岸;也不能听到“同仇敌忾”的歌声。作为文化源头,《诗经》承担的文化功能并不逊色于其文学价值。但从某一层面讲,身上荣誉过多,《诗经》失去了其作为文学本身,独立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倘若《诗经》不是“经”,身上没有光环,还有几人会出自纯粹的审美需求而阅读背诵呢?更遑论从中汲取营养,浇灌现代文化的苗圃了。


  遗憾的是,《诗经》虽有数千年传承史,但它仍欠缺一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传承模式,难以靠自身魅力扎根人心。

  用古典文化开发现代文化产品,也有案例值得借鉴。莎士比亚戏剧,脱去中世纪的台词道具外衣,依旧保有舞台上的灵魂,成为歌剧、舞台剧、电影、动画喜爱的超级IT;改编自十世纪《竹取物语》的动漫《辉夜姬无语》成功上映,为人类早期文学文本的传承开辟了新模式。这样,莎士比亚与古老的物语文学生命力依旧旺盛。古典文化不是温室中的植物,需自己扎根土壤、生根发芽。等到下一代年轻人风靡《诗经》故事动漫、哼唱《诗经》歌曲的时候,恐怕《诗经》才不会沦为附庸风雅的工具与电视节目里比拼记忆力的难题。

  毕竟,古经能走出温室,自己生活,这才不会辜负夏传才等《诗经》学者毕生精力的付出与期待。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梅兴保:中国书画如何走出去?

下一篇:喜庆撒钱助兴纵横说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