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商业 > 宏观

春节期间花钱如流水 背后推手到底是谁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02-13

摘要:  老百姓喜欢在春节期间“大手大脚”地花钱,甚至越贵越买;各类消费品纷纷应声大幅涨价,依旧需求不减;而花钱如流水的人们面对只有几元钱的微信红包,却是抢得热火朝天。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呢?&...

  老百姓喜欢在春节期间“大手大脚”地花钱,甚至越贵越买;各类消费品纷纷应声大幅涨价,依旧需求不减;而花钱如流水的人们面对只有几元钱的微信红包,却是抢得热火朝天。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呢? 

  越贵越买:挥霍性消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时舍不得买的奢侈品,在春节期间的购买欲望陡然上升。“挥霍性消费”是其中的一个心理诱因。平常在努力工作、认真攒钱中压抑着自己的消费欲望,在逢年过节的喜庆环境里,大家也有了放松和犒劳自己的冲动,“偶尔挥霍一把”作为对自己的补偿。

  “炫耀性消费”是另一诱因。消费者对于高价奢侈品的需求,更多不是追求其物质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社会心理上的满足。这些价高、质优的产品可以起到对周围人炫耀的效果,价格越高越能展现购买者的财力、品位,所以与常规的向下需求曲线不同,这些具有身份象征的商品的需求与价格是正相关的。而该趋势会因节日中增加的团聚场合更加放大化。

  涨价潮:供给与需求的博弈

  消费者似乎对春节期间的“涨价潮”司空见惯了,它们为何可以在春节期间“肆无忌惮”地涨价?其实是供需在起作用。大家都要“回家过年”,继续坚守工作的人数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都大幅降低。另外从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延续下来的传统就是要在春节享受“物质盛宴”,穿新、吃好、玩爽,春节期间一定要与家人共同享受最好的东西,所以春节期间消费者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非常小的。经济学模型显示,对于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厂家提价可以增加利润,反之亦然。

  花式抢红包:“心理账户”在作祟

  那些平日患有“起床困难症”的年轻人,一边买着上万元的奢侈品,一边却起早贪黑、手机不离身地只为抢群里几十块、几块的红包。几块钱的红包,与几千元的奢侈品,本质上代表的都是资产,为何消费者对待两者的心态有如此大的差异?对此,行为金融学中有一种叫作“心理账户”的说法,即消费者往往在脑海中,将不同的收入和支出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些账户相互割裂和独立,专款专用,而不是像会计那样,把所有的收支放在一个账户中统一核算。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深圳作为大湾区引擎未来存在两大机会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