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较量 记英雄机长刘传健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姚远 姚嵩 发布时间:2019-02-28
面对大难临头,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机长刘传健英勇果断,成功迫降,奇迹成就了英雄机长。
黄胄《飞雪迎春》
惊魂一刻,生死转折
当日6点27分。碧空如洗,平静如水。刘传健驾驶川航3U8633客机呼啸着跃上蓝天,由重庆飞往拉萨。飞机起飞约半小时后,爬升至9800米巡航高度。
7时7分,平稳飞行的飞机突然一声巨响,副驾驶前挡风玻璃出现裂纹,同时ECAM显示风挡加温故障信息。紧接着,内中外三层先后爆裂,玻璃四散,在眼前飞走,像子弹似的消失在远处。驾驶舱门被冲开,飞机开始剧烈颠簸,“感觉人瞬间往下掉”。飞机飞行高度从9800米急速下降。
民航客机巡航高度一般都在10000米左右。这个高度的气压非常低,民航客舱需要加压,乘客才会像在地面一样正常呼吸。但加了压的客舱就像一个气球,如果用什么东西“扎”一个眼,因为内外存在较大压力差,“砰”,气球就会骤然爆炸,气球内的空气就会猛然喷射出去。
7时8分左右,刘传健赶紧通过飞机应急装置(7700)向空管部门发出“风挡裂了,备降成都(最近机场)”的信息。航空管制中心听到呼救,但强风在驾驶舱呼啸,噪音很大,他根本听不见声音;随后,通讯中断。
7时10分,在两分钟内,飞机急降2300米,雷达显示飞机左转下降高度至海拔7500米。飞机当时的速度为800km/h。强风瞬间掀翻驾使舱仪表盘,副驾驶徐瑞辰被吸出窗外,半边身体挂在万米高空的机外达二三十秒;客舱正常温度是24度左右,此时突然下降到零下40度,瞬间凝固了整个驾驶舱,身着短袖、凡胎肉体的钢铁机长刘传健“对抗”这样的低温,手很快就冻僵冻紫了。
7时20分,3U8633航班与地面仍然不能取得联系,但成都双流机场已做好备降准备。与死神赛跑,刻不容缓。
7时42分。迫降成功。7时08—42分,虽然仅仅只有34分钟时间,但整个过程既紧急又漫长。紧急的是,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忽视,必须全神贯注。漫长的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都是对信心和意志的极大考验,都是生与死的激烈较量。整个飞机的乘客就指望着刘传健机长,无数个家庭的喜悲也系于他一身。刘传健完成了史诗级的“扑救”。乘客惊呼:“太刺激、太恐怖、太幸运,吉人自有天相,命中带福,这次真的是死里逃生。”
临危不乱,处置果断
处置任何一种飞机的紧急情况,有三条最基本的规则:一是保持好飞机姿态。二是分析综合情况和采取正确行动。三是尽快着陆。
近万米高空,刘传健第一时间发出求救:“风挡裂了,备降成都。”话音未落,整个玻璃就爆裂了,随后通讯中断,再也发不出求救信息。这一切都发生太快,刘传健当时做出的求救决定,足以证明一个专业飞行员明察秋毫的职业敏感和见微知著的专业预感。
近万米高空,刘传健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调整航向,返回成都双流机场。下降过程中,刘传健手动调整航向,飞机带着坡度转弯,再下降高度,收光油门,操纵飞机,这是当时情况下的唯一选择,目的就是保持飞机姿态,避免失控坠落。
近万米高空,情况危急,需要解决无数个故障信息和问题。强风、低温、失压、缺氧,整架飞机急速下坠,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接踵而至,他的眼睛、耳膜、皮肤被巨大的力量撕扯着,感觉人已完全变形;飞机剧烈的抖动和强大的气流让他视线模糊,无法看清仪表盘;突然的压力变化,使他的耳朵暂时失聪,什么也听不见。强大的气流从窗外袭来,冲击力让他无法戴上氧气面罩;极度的寒冷造成身体冻伤,冷到最后的时候,刘传健整个身体都在发抖。对于高速飞行的飞机来说,求生的时间十分有限,生命的窗口随时有可能关闭,稍微的犹豫都会使下一步自救变得遥不可及。
近万米高空,自动驾驶失效。无法得知飞行数据,如何确定航向?刘传健说:凭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手动操纵飞行系统,依目视、感觉作出判断,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迫降。
刘传健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操纵好飞机,千万别让飞机掉下去,一定要保证旅客和飞机安全”。有了这样的信念,就顾不上极端恶劣环境下自身的不适;有了这样的信念,就算千难万险,也不会错过一线生机;有了这样的信念,就能始终坚守安全第一的最高职责,将平时积累的特情处置能力表现出来!刘传健一次又一次艰难地操纵飞机,成了保证这驾飞机安全的“定海神针”。
大国工匠,苦练精飞
为何刘传健能够如此沉着、冷静、安全地处置迫降“高原雄鹰”3U8633?
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飞行学习训练中,刘传健进行过各种特情处置训练,为处置这次突发事件打下坚实基础。
“地面苦练,空中精飞”。空军出身的刘传健有几十年的飞行经验,受过严格的战斗机飞行训练。这些训练使他不能容忍任何低于职业最高标准的事。他在部队飞的是轰五战机,轰五是空军老轰炸机型,没有升温空调,更没有自动驾驶。投弹、开炸弹箱时候,驾驶室温度通常是零下,低温训练是家常便饭。在模拟战斗中驾驶舱经常会被击中,盲航甚至单发动力情况下,都要手动操控把飞机开回家,是一个优秀轰炸机飞行员的基本功。
2006年1月,刘传健正式转业到川航。到民航12年,他安全飞行13600余小时。2011年6月,经过严格考核,开始执行高原机场飞行任务。他格外关注特殊飞行事故,用心剖析原因,思考如何处置。川藏航线飞行上百余次。飞行员的职业不只要求精湛的技术,渊博的知识,以及只能来自经验的判断力,同时还要求一种对于卓越的不懈追求。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同成千上万的飞行员一样,长期的职业习惯,形成了一种浸润他骨子里的飞行文化。
力挽狂澜,平安归来
刘传健走出舱门时,看到飞机外面集结的各种应急车辆,看到同事们焦急热切的眼神,看到身边人一行行的热泪,如释重负地长长舒一口气:“我们现在还活着。”他完成了职业生涯最困难的一次降落,将智慧、专业、意志、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邀请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参加国庆69周年招待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他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是每一个飞行员都有刘传健这样的技术和幸运,不是每一个乘客都能遇见“老司机”刘传健。一位资深机长说过,民航不需要英雄,我们要的是安全。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年的序曲
下一篇:元夕八首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