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的雕刻人生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孟黎 通讯员 贺伟华 发布时间:2017-03-06
马荣工作室
马荣在印钞现场
马荣给牛凯讲评雕刻
1978年,16岁的马荣,以541厂技校美术班学生的身份,手持崭新入厂证,从持枪站立的哨兵身边,跨入了戒备森严的印钞厂大门。
“随风飘来特殊油墨的味道,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神圣感”,39年后,已获评“大国工匠”的马荣,清晰地记得那个日子,和那时感受。
穿越时空隧道,探寻马荣的职场秘诀,不难解密:正是这种神圣感,化为了为国造币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时时处处镌刻于心,成就了马荣的雕刻人生。
“大国工匠”是如何炼成的?
印制钞票的原版,是各国政府和央行极力保护的核心技术。雕刻师一辈子可能也刻不了几块钞票原版,一是因为学雕刻难度大,二是因为刻原版周期长,三是因为上钞票原版的机会少。雕刻师须以非凡之功力,忘我之精神,精雕细刻的作品才能用在钞票上,很多雕刻师一辈子都没有上过钞票原版。
“这些前辈们的话,听起来真够吓人的。但我想,再难,也是有人做到了,我也会做到的”。略显纤弱的马荣,敢于攻坚克难,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1981 年3月1日,马荣开始了手工钢凹版雕刻的学习和工作,师从专家级装饰雕刻师、我国第一位女雕刻家赵亚芸。
从此,在设计室的雕刻桌边,在火车站和郊野公园,在工人俱乐部和美院画室,多了一个埋头雕刻又勤奋绘画的女青年。马荣放弃休息刻苦钻研,雕刻技艺快速进步。
为了能从事难度最高的人像雕刻,马荣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深造。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各种思想也开始影响马荣平静的生活和工作。身边的同事、同学纷纷辞职、转行、下海、出国,此时马荣的油画作品,已成为法国收藏家追寻的目标。对于在绘画上已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来说,再花十年时间学习凹版雕刻,意味着放弃很多。而马荣并不在意因学习雕刻损失的利益,她抵御社会高薪诱惑专注专业,默默伏案工作,一点一线雕刻着钢版,也雕刻着自己的未来。
学雕刻者必先学绘画,绘画讲究取舍得当,才能突出画面主体。马荣以绘画之道,修养其身,追求经典,心无旁骛。用执著和努力实现了自己心中目标。在第五套人民币、奥运纪念钞、航天纪念钞、中银香港钞、中银澳门钞、国外钞票、中国邮政邮票和雕刻艺术作品等重点产品项目中,马荣雕刻的主景人像、风景和装饰作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马荣告诉记者:“2017年1月,当我准备赴意大利‘个人雕刻作品展’的作品时,我才有机会翻出了自己的全部作品,那个一开始没有被困难吓着的我,第一次在铺满工作室的地面上,看到了自己穿越30多年的成长过程。”
“大国工匠”就是在几十年如一日的一点一线中,雕刻而成。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6年以来,中国金融工会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要求,开展了“身边的大国工匠”推荐学习活动,推荐出金融系统“大国工匠”优秀的代表马荣,得到了上级单位和职工群众认可。2016年6月29日,中国金融工会举办“马荣事迹报告会暨全国金融系统‘大国工匠’专题推进会”,授予马荣“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16年“十一”期间,由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国工匠》系列专题片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马荣在《大国工匠》专题片第7集中再次亮相,以全新角度展现人民币精雕细刻的精湛技艺和中钞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印钞’一词,已经足以触动人的敏感神经,而钞票原版更是像神话中的‘宝物’,难以窥视,我却有缘与‘宝物’相伴36年。钞票的艺术创作,体现着国家的形象。钞票的安全程度,维护着金融市场和社会的稳定。钞票创作者必须站在国家的高度,将雕刻的每一根点线注入思想,使人民币艺术形象的塑造成为国家层面的创作”,虽获评 “大国工匠”,马荣一如既往的谦虚、淡定,谈起自己挚爱的工作,依然是满满的神圣感。
雕刻人生的“四重因素”
36年来,马荣一直坚守在凹版雕刻一线,从事人民币手工凹版雕刻的创作和对数字化雕刻新技术的研究,为人民币原版雕刻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在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总监,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邵国伟看来, “精雕细琢、注重细节;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十六个字凝练了马荣数十载的工作印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而怎样的人生才是一个雕刻人生?邵国伟告诉记者,不仅需要工匠精神,还需要艺术家精神,需要有四个要素。
首先,需要传承。从1981年学习手工钢凹版雕刻技艺开始,马荣将自己全部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枯燥的专业中,享受着雕刻带给她的快乐。从97、99、05版,再到2015版,马荣用雕刻刀在人民币毛主席肖像原版雕刻创作中脱颖而出,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与张力,实现了绵延五代人的中国凹版雕刻的技艺传承。
其次,需要领悟。对一草一木,对艺术的感悟,这是一种个人潜质。而马荣超凡的天赋与悟性在钞票原版手工雕刻领域展现得淋漓尽致,成就了艺术与技术的精妙结合。她创作的奥运纪念钞掷铁饼者雕像、两套中银香港钞中银大厦图景、两套中银澳门钞中银大厦图景和国外钞票的人像等多项原版雕刻,受到国内外专家推崇。她为中国邮政雕刻创作了多枚雕刻版邮票,为集邮爱好者提供了收藏与研究的经典作品。
另外,要有创新。否定自己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马荣从传统手工雕刻转向计算机雕刻,成功跨越了凹版雕刻的三个工艺进程,为提高人民币的印刷质量和防伪水平做出了贡献,也为印钞行业建立中钞品牌效应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外,要有追求。马荣对事业有坚定不移的追求。在30多年中,她能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地坚持把工作做到极致,这也是中国几代凹版雕刻者共有的特质。
2017年3月,受意大利国际雕刻师学院邀请,马荣即将前往授课。一百年前,美国人海趣将凹版雕刻技艺传入中国。一百年后,我们中国的女雕刻师即将远渡重洋,为国际雕刻同行讲学。这历史性的一刻充满惊喜,也饱含了几代雕刻大师一个世纪锲而不舍的孜孜以求。这是我们国人的骄傲,也是中钞人的自豪。
邵国伟说,人民币正在走向世界,马荣的作品就是华夏文明的使者,传递给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信仰的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印钞造币已站到了令人景仰的国际前沿。愿不久的将来,印钞造币可以成为“中国制造”这一词语最荣耀的代表,人民币真正成为具备国际领先地位和世界一流水准的国际化钞票。
不仅要学习技艺,更要传承精神
从2005年起,马荣继续从事雕刻专业的同时,开始肩负为行业培养雕刻人才的任务。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中心设计雕刻室工艺美术师牛凯,就是马荣的徒弟之一。
首先打动牛凯的,是马荣的作品。
“201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入技术中心设计雕刻室工作。在工作室里,马荣老师很有亲和力地起身微笑与我打招呼,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她心理上的距离。环视雕刻室四周,我看到墙上挂着好多钢版雕刻作品,每一幅都不大,却精彩无比!我想: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耐心,才能做出这么精美的作品呢?马荣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跟我说,这些都是雕刻前辈的手工雕刻作品,他们的努力成就了我们雕刻室的辉煌,也代表着我们国家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努力,这也是你未来的方向”,牛凯说,“这简短但真诚的只言片语,为我开启了雕刻艺术的大门,让我有了努力的目标和动力”。
马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习雕刻需要一颗宁静的心。”正因为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她才能以一种平和忘我的心态投入雕刻人生,达到艺术上的至高至远。
牛凯告诉记者:“马荣老师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工匠精神。它代表一个时代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独特气质。马荣老师用这种工匠精神影响着我。跟随她学习,不仅学她精湛的雕刻技艺,更要传承她的精神。”
同样,宣传“工匠精神”,其目的就是让青年一代知道创业的艰辛,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据中国金融工会常委,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董事、系统工会主任刘德林说,2017年,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印钞造币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促进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是全行业应有的选择。人才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流的职工队伍才能生产出一流产品。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以“大国工匠”马荣学习宣传为契机,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组织“中钞十大工匠”评比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主题劳动竞赛活动,加大奖励宣传力度,让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覆盖全行业、深入职工心中;深入实施行业人才工程,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地培育各专业的工匠人才,充分利用“大国工匠”马荣工作室、各企业技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艺术工作室,发挥高精尖工匠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教育培养更多优秀职工,让绝技绝活扎根一线、服务一线,为印制精品人民币、建设国际一流印钞造币企业集团做出新贡献。
“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而马荣背后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男人,他就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中心设计雕刻室主任孔维云。1978年,同样是16岁的孔维云也考入北京国营541厂技校美术班学习。人民币成就的姻缘,也成就了经典的雕刻人生。“我们拥有的是国家技艺。在钞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使凹版雕刻发扬光大,这就是我追求的‘终身成就’。”这也是这对“雕刻夫妻”的共同信念。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金融劳模之歌
下一篇:梅兴保:中国书画如何走出去?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