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时讯 > 文化

70年,我们的文学记忆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05-24

摘要:  策划人语:  70年风雨历程,文字是历史的见证;70年心怀激荡,文学是鲜活的记录。70年来,中国作家用手中大笔,记录了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建设自己的家园,在奋进的红旗下讴歌革命历程,在沉静反思中...

  策划人语:

  70年风雨历程,文字是历史的见证;70年心怀激荡,文学是鲜活的记录。70年来,中国作家用手中大笔,记录了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建设自己的家园,在奋进的红旗下讴歌革命历程,在沉静反思中审视过往,在深度变革中感怀时代,在市场竞争中推陈出新……一代代作家留下了经典创作和艺术形象。让我们在70年的文学记忆中,感受时代前行的足音。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我国的文学在不断发展。那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经典,能唤醒读者的文学记忆。从文学作品中,可以回顾祖国发展与变革的历史,了解祖国取得的丰硕成果,触摸国民精神生活的轨迹。

  

  《红岩》

  反映现实与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治生活安定,为作家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1956年至1957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鼓励文艺的形式和风格多样化发展,为文坛注入生机与活力。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推进,相关题材的社会主义文学诞生。

  坚贞不屈的革命烈士江姐,勤劳坚韧的劳动者梁生宝,勇敢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知识女性林道静……这些鲜明而生动的人物,是当时人们熟悉的英雄模范,也是一代人的文学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到70年代,在小说领域,一大批以农村现实生活与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涌现,成为当时热潮。其中,把农村生活与斗争写进小说的,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柳青的《创业史》,等等。

  

  《创业史》

  《创业史》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作品,它绘制了上世纪50年代前期农村生活图景,真实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状况,试图表现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中,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思想与心态的复杂变化过程,具有记录时代的“史诗性”意义。在写法上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个性鲜明的不同阶级人物形象。

  另一类描摹革命斗争的小说也较突出。比如,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等。其中,《红岩》是无数读者的文学记忆,其发行量巨大,到上世纪80年代,共印行20多次,发行800多万册。《红岩》的人物故事,被改编为电影、话剧、地方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诗歌领域,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成为当时主流。在戏剧领域,老舍的《茶馆》是为人熟知的经典。小小的茶馆成为旧中国社会缩影,众多三教九流、性格鲜明的人物构成冲突,反映了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作品具有民族色彩和“京味儿”。此外,以郭沫若、曹禺为代表的历史剧也较有特色。

  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以社会主义文学为主,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与时代印迹。其中的英雄人物与经典故事具有强烈感召力,虽然很多作品有概念化倾向,在艺术性上有局限性,但其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与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代读者。

  多潮流式推进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启幕,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等各方面都开始转型,文学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种新潮流蓬勃发展的态势。

  “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读者耳熟能详的诗句。在诗歌领域,以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形成了一股朦胧诗创作潮流,追求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性与自由,是对现代诗歌的进一步探索。

  小说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先锋文学等多种新的文学思潮涌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成为一种思潮,引发了文学界热烈讨论,褒贬不一,由此推动了文学创作。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以现代意识反思传统文化,题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结合传统文学手法和现代派的象征、抽象手法,具有较深厚文化意蕴。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现代派文学相关的“先锋文学”也开始了探索,成为一股潮流。马原的《拉萨河女神》、余华的《现实一种》、格非的《迷舟》是代表作。先锋小说强调“虚构性”文体特征,叙事具有实验性,重视小说的“形式”,对小说的内容与意义进行了解构,拓展了小说表现力。

  同时,注重还原现实生活的“新写实小说”崛起,以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为代表。这类作品大多采取客观化叙事与“零度写作”,表现现实的荒诞与无奈,小说的世俗化特征更明显了。

  此外,还有一些自成一派的作家,如作为“京派”继承者汪曾祺,其“散文化的小说”风格独特。他的《大淖记事》《受戒》等小说,侧重写小人物、小事件,刻画人情、人性之美,平实冲淡的语言如诗如画,文化味道浓郁,将小说纯文学功能发挥得较充分,提高了审美价值。

  

  《平凡的世界》

  虽然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多种新的文学潮流,但在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中,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成为许多人难忘的文学记忆。它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历史变迁交织,描绘其劳动与爱情、苦难与奋斗,全景式展示了中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城乡生活,一定程度上有史诗性意义。《平凡的世界》将农民的生活写得逼真而亲切,读者仿佛坐在黄土高原的炕上和农民唠嗑。它的影响力在于高昂格调,激励了一代代人投入生活、努力奋斗。小说中的农民即便没有收成,仍用热情与汗水继续耕种,字里行间对生活的热爱,鼓舞读者坦然接受生活的磨砺,不放弃希望,不停下脚步。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

  多元化发展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市场经济全面展开,中国加入了全球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受市场化影响,打破了“单一”主题,不再以上世纪80年代的潮流方式推进,写作更多元化。

  长篇小说的创作兴盛,题材与形式丰富而多样,受到读者欢迎。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是历史题材的代表作。陈忠实的《白鹿原》是突出的“家族”题材作品。社会的商业化,使一些作家格外关注精神性问题,如张承志的《心灵史》和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试图寻找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还有相当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如王安忆的《长恨歌》、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丰乳肥臀》、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女性写作”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以林白、陈染为代表的作家,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得到确立,如《私人生活》,注重书写女性的生活状态与生命体验,具有“私人化”意味。

  

  《生死疲劳》

  上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进一步发展,一些作品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反讽”特征,艺术视野和手法更加成熟。

  此时的先锋小说,开始向现实主义回归,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以及人物命运。比如苏童的《妻妾成群》,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活着》是一部相当震撼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讲述了在解放战争、土改运动等社会变革的几十年间,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的遭遇,所有亲人先后离去,最后只剩下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福贵却从未丧失活着的信念。《活着》展现了人面对死亡与苦难的态度,活着艰难却也美好,因此更具意义,主人公的坚忍与乐观散发着精神光辉。在“苦难”叙事中,作品流露出对生命个体与群体的敬意。小说采用了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余华说,“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

  国际化、通俗化、商业化 

  进入新世纪,受商业社会的影响,文学进一步市场化,创作更活跃,作品数量增多,也不乏佳作。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加强了,作品传播更广泛,影响力得到提升。

  20世纪优秀主流文学作品,风格各异。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体现出对自然与生态的敬畏,严歌苓的《小姨多鹤》深切关注女性命运,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想象力丰富,被译成30多种语言,得到多家国际主流媒体的好评。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重要事件。莫言的小说创作,从上世纪80年代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到20世纪后期的《生死疲劳》《蛙》,都极具个人经验与色彩。他的作品扎根本土,讲述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手法,也结合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手法。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曾提到,“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

  这一时期,科幻文学开始流行。从2008年刘慈欣的《三体》第一部出版后,掀起了一次次“科幻热”。《三体》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外星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对末日的惊奇想象,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受到大量国内外读者欢迎。2015年8月,《三体》英文版获得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2016年,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第74届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2019年,被改编为电影的《流浪地球》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再次引发了大众对科幻文学的讨论。

  

  《三体》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文学进入大众视线,尤其受青少年群体的欢迎。网络文学作品发表于论坛网站,在创作上具有交互性,内容通俗化、大众化。虽然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但形式与内容受到较少约束,题材广泛,出现了如《悟空传》《盗墓笔记》《鬼吹灯》《后宫·甄嬛传》等有特色的作品。

  文学与商业的互动密切,是当下一个现象。无论是传统严肃文学,还是大众通俗文学,无论是经典旧作,还是流行新作,相当多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剧或游戏,成为IP。如《平凡的世界》、金庸小说被翻拍,《盗墓笔记》之类的网络小说成为热播剧。其中,有的文学作品原本不被熟知,由于影视作品的问世而重新被读者发现和阅读。

  整体看来,当前的文学创作较活跃,题材丰富,作品的国际化与商业化趋势加强,读者的阅读选择也更加自由、多元化。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半个父亲在疼》:人间至情的极致表达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