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之胜刚”与企业经营管理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06-21
老子的“柔之胜刚”“柔弱胜刚强”等思想,对于企业家建立共赢的合作意识、培育柔韧精神、提升经营管理效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以及操作层面的有益借鉴:
第一,当代企业家应培养一种坚忍不拔的柔韧精神和品格。
当代企业面临的更大的压力和更为复杂的内外环境,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素质要求,其中,是否具有拖不垮打不烂、百折不挠的柔韧精神和品格,对于能否走到成功的终点则显得尤为重要。老子曰:“强行者有志”(33章)、“揣而棁之,不可长保”(9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78章)。只有具有柔韧精神才能实现“强行”和“有志”;过于尖锐缺乏弹性的东西往往不能长久;经历艰难困苦、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灾难和屈辱的人才配做天下王。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引者注)孟子与老子所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质皆在强调柔韧之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大任的担当者”是如此,对于当代的企业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企业家的品格构成中,情绪管理能力,被现代工商管理教育MBA、EMBA视为企业家领导力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决领导》(丹尼尔·戈德曼、理查德·鲍亚兹、安妮·麦基)一书曾把是否具备“情绪智慧”作为平庸领导人与顶尖领导人之间的重要分水岭。老子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68章)善于带兵的,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不会被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从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总是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使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愤怒和仇恨只会让头脑失去理智, 情绪变得冲动,思路变得偏狭。军事家行军布阵需要具有驾驭情绪的能力,企业家经营管理同样需要管控情绪的能力。在经营管理中,企业家不断培育自己的柔韧品质,恰恰是获得管控情绪能力的有效路径。因为,具有柔韧、柔弱品性的人才能对不同的环境具有超强的适应性,才不会轻易发怒、失控、极端和歇斯底里。
第二,当代企业家应充分重视柔性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已成为当代生产经营者的必然选择。因此,大批量生产正逐渐被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所替换,一个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在较短的开发周期内,生产出较低成本、较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因此,金字塔式的、僵硬的、冰冷的以制度和上级指令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正逐步让位于扁平式的、灵活的、人性的、以弹性制和市场指令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在上世纪中后期,日本松下公司曾通过精神教育、尊重激励、以业务单元构筑灵活新兴组织、实行弹性工作制等措施,推行柔性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功。
柔性管理,既包括物的柔性管理,也包括人的柔性管理;既包括生产、销售和决策的柔性管理,也包括人员岗位、人员激励、人员福利、价值认同的柔性管理。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企业是个人的集合体, 企业的效益取决于其每个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管理的根本则体现为对每一位员工的重视。因此,作为柔性管理者,更为注重的是培育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认可度、对工作的满意度、实时解决问题的自由度及其由此激发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对市场刺激的反应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独当一面的担当精神。
事实上,老子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柔性管理的资源。如何把握瞬息万变的顾客需求和偏好?老子给出的答案是:“道法自然”(25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以百姓心为心”(49章);如何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太上,下知有之”(1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72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0章;乐其俗,快乐的职业生涯亦即乐业——引者注)。而老子的“柔之胜刚”“柔弱胜刚强”等观点,则直击柔性管理的本质。当代企业家若能弄懂悟透老子的思想,在推进柔性化管理的过程中,定会受益无穷。
结合老子思想,联系当下实际,笔者认为,企业可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人力资源的柔性化管理工作:
一是探索和推行全面综合的科学激励方法。激励是对组织成员的尊重、信任、关心和奖励的综合,企业不仅要保证员工物质需要的满足,与员工一起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而且要不断地提升这种满足的质量,这是企业人员稳定的前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之后,然后才有“乐其俗”。对职业和工作的热爱以及在职业和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不仅是员工坚守岗位的前提,也是主动性积极性迸发的源泉。当然,只有物质激励是不够的,因为物质激励只能满足员工生存的低层次需要,却无法满足员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求。因此,柔性管理者应力求为员工营造一种宽松、平等、信任以及按能力、贡献公平晋升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发展机遇,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最后帮助员工实现自主管理。这种精神激励,是柔性管理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按照“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柔性管理者应特别关注企业员工中的弱势群体(生理、心理、技术、人际等弱势),以便有效规避管理实践中的“木桶效应”。所谓“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根木条,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根木条亦即最弱的那根木条,这根木条正是企业中的薄弱环节,有时却往往事关全局。“见小曰明,守柔曰强。”(52章;守柔,既有持守柔弱的含义,亦有重视柔弱的含义——引者注)事实上,关注企业员工中的弱势群体,也是对正义理论中保护最少受惠者的“差别原则”的体现。
二是养成尊重、包容、体恤、赞赏员工的习惯。老子有言:“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用人之力。”(68章) 管理企业,就是选好人、用对人,而要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使其“力”为我所用,管理者首先要有谦卑处下的情怀与柔弱示人的态度,若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作风霸道,语言粗暴,即使人才留在手下,其亦不愿或不敢贡献自己的才智。“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章)若欲领导和引导员工为实现公司的目标奋斗,一定要言语谦恭(松下幸之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能力很差,拜托大家了。”),处下低调(自满高调则不利于集思广益),这样,员工才能发自内心地喜欢你、拥护你。在老子看来,领导者或管理者,不仅要做到语言谦恭,还要善于使用赞美、表扬、鼓励等“美言”,“美言”不仅“可以市尊”,而且能令下属把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把做好的事情做得更好并长期坚持下去。
曾有一段视频引起网上热议:江西南昌某公司周年庆上,公司女员工两两跪地,互扇耳光,能从视频中清晰听到巴掌声,美其名曰:培养“狼性精神”。这种所谓的“狼性精神”培养,不仅失去了对员工的起码尊重,而且使员工终日处于敌对与不安之中。提倡这种精神,可能短期内有益于公司盈利的上升,但绝对没有可持续性,因为符合“狼道”不一定符合“人道”,而不符合“人道”的东西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道早已!”摩托罗拉公司员工的胸卡上只有姓名,没有岗位职务,表明所有员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分工不同,这件细小的事情体现的却是对员工的尊重。因此,采取一种更加人性的、更加柔软的方式对待员工,应是柔性管理者的必修科目。
三是创建激发灵感、洞察未来的学习型组织。网络时代不确定的市场变化,迫切需要人们通过学习来增强底气、激发灵感、洞察未来。而知识经济的到来,则使管理的最基本职能向寻求知识转化的路径与结点方面转移。不学习不足以成大器。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修道应该日渐减少心中之杂念,不断地化有为无、化实为虚;而学习则应该日渐增加自身所缺之知识,不断地化知识为能力、化知识为智慧。柔性管理者,应以培养人才和打造学习型组织为己任,建立学习制度,组建学习研修所(松下公司拥有关西、奈良、东京、宇都宫、海外等五个研修所,值得借鉴),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应有一种经常性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员工定期培训、国内进修、国外访学应成为一种制度,一旦形成制度,就不应使其成为一种应景、标签和摆设,而要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了解企业使命和目标、更新专业知识和观念、拓宽思维领域和视界、建立学缘关系和人脉,为企业未来发展,增强干劲,积累后劲。(下)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朗月清风万里心
下一篇:用之可以尊中国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