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深处兰花香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07-29
“秋兰兮青青”“芷兰幽而有芳”。
在我的记忆里,总忘不了大青山深处那山野上、苍松下、溪流旁、石隙间、悬崖上默默生长的一簇簇兰花。它们生生不息,静静地延续着一个庞大的族群。
上世纪80年代初,18岁的我告别校园生活,踏上北去的列车,来到大青山深处一座军营,开始了13年军旅生涯。
新兵连生活是紧张而又忙碌的。在第一次政治教育课中,来自河北徐水的指导员许保华,曾是北京军区优秀指导员,四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党和军队领导人接见。他向我们讲述部队刚刚进驻时的情景:当时北部边陲战云密布,祖国面临战争威胁,部队的前身内蒙古军区某步兵团紧急受命,进驻大梁山一线阵地。老指导员说,当时部队进驻时,人无住处,马无棚厩,车炮没有库,还要面对零下30度的严寒,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支经历过解放战争的硝烟、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英雄部队仍出色完成执勤、站岗、训练等任务……
听着指导员掷地有声的讲述,坐在当年第一批老兵们人拉肩扛盖起的石头窑洞会议室里,墙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标语格外醒目。尽管屋外冰天雪地,但屋内火墙散着热,再看看在窗台上、墙角边罐头盒、空弹药箱里栽种的兰花草,心中充满温馨和震撼。
在新兵连学习、训练间隙,最要紧的事就是盼家信、写家信。新兵训练期间正值大雪封山,接连两个多月收不到家信,想家的滋味不言而喻。有一次,我看着宿舍花盆里的吊兰,竟不由自主哼起当年颇为流行的校园歌曲《兰花草》。我仔细打量着她,发现她的叶子翠绿窄长,对称而生,努力向上划出一道优美弧线,像舞女伸展出的玉臂,像微风吹飘的绸带,柔和飘逸。难能可贵的是,她与野草为邻,却不与之为伍。草枯她不枯,草荣她淡然,四季如常,青葱本色。我深情地看着她,发现她在悄悄地跟我说:“小同志,自从你穿上绿军装的那一天起,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做好吃苦准备,才能实现从军的初衷。”
窗外,一队士兵在风雪中迈着整齐步伐训练归来,一幅“梅花带雪飞琴上”的美景与战士们龙腾虎跃的英姿交织在一起,远处还不时传来耳熟能详的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最值得留恋的新兵训练生活结束了。在直线加方块的旋律中,在汗水和泪水的洗礼里,我迈出了由一个青年向革命军人转变的第一步。之后经历了大半年连队的摸爬滚打之后,我被调到团直属特务连警卫班,报到第二天随团长姚炳茂进驻大青山坝顶子国防施工现场。我和团长住在老百姓家闲置的一间土坯房里。团长每天前往施工地,早出晚归。有一天,我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坑道里阴暗潮湿,当时虽已盛夏七月,战士们仍然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进出坑道,搬运水泥、沙子……
那条条坑道、座座堡垒呀,我多少次在梦中向你致意!你是官兵们一锤一钎打造的铜墙铁壁。
与我同年入伍的老乡巴特尔,一米八零的个头,浓眉大眼,相恋几年的女友早已备好嫁妆,但由于施工抢工期、抢进度,婚期一拖再拖。在一次意外塌方中,他被滚落的石头砸成重伤,但心灵比月亮还美的姑娘没有嫌弃他。
辛富,1985年入伍,当战士、副班长、班长,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当他接到家中“父病重,速归”的电报时,考虑到他所在连队负责战备值班和军事训练,就给家中写了封信,要哥哥姐姐好好照顾病重的父亲,自己将电报悄悄压在床底,全身心投入到训练值班中。年底探亲回到家中时,父亲坟头早已长满杂草。
提到这些事的时候,我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崇敬、有自豪,大青山深处的绿色军营使我懂得了共和国军人的价值,大青山上兰花草般的绿色方阵,让我懂得了军人肩上忠诚和奉献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入伍后的第三年春天,部队结束了住石头窑洞的历史,连队、机关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平房。我也从特务连调到团政治处当了宣传报道员。周末,时任政治处主任席前进带领政治处战士,从山上挖来兰花草、山丹花,栽在大楼门前的花池里、树丛间,给军营平添几多生机和绿意。在政治部,这些从事文字工作“种植”寂寞的人,几乎每人办公室的书架上、窗台上都种上几盆兰草。
自古军营多才俊。政治处宣传干事张忠,在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中,成为军中小有名气的画家。他画青山、画战士,无论怎样画,作品中总免不了将兰花点缀其间。他笔下的兰花,千姿百态,有的恣意纵横,有的气质高华,有的宁静幽雅,有的楚楚动人,将兰花在困境中择地而生、自强不息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从开始与文字打交道后,我读到了无数古往今来赞美兰花的文章。古代文人把诗歌之美喻为“兰章”,友谊之纯喻为“兰交”,朋友之真喻为“兰客”。孔子一曲《幽兰操》,让世俗人自省,见贤思齐。
我在团、旅、师三级政治部门工作期间,兰花陪伴我,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无数感人故事。其中两件事,我至今难忘。
第一件事,部队沟口山湾处有一个小门店,几个连队远离团部和城镇,买东西不方便,一对精明的老乡小夫妻便开了这家店。做买卖的总想多赚点儿,士兵们既“恨”小店“宰人”,又离不开它。一天,店老板的爱人生孩子大出血,做手术需大量输血,医院存血不足,产妇危在旦夕。附近炮二连指导员徐国臣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了战士献血队,火速赶到医院,踊跃献血,战士王坚愿一人就输血2000CC,挽救了患者生命,从此夫妻俩成了远近闻名的拥军热心人。
第二件事,团后勤处副处长翟旭昌的爱人李艳霞,第一次探亲来到丈夫服役七个年头的部队时,看见军营里的孩子们,小手小脸脏脏的,丫头小子分不清,个个头戴树条圈儿,腰扎小皮带,别着各式各样的“手枪”,整天“冲啊,杀呀”滚爬在满沟石头里。炮营教导员王一林的妻子为了支持丈夫戍边,从河北随军来到山沟,附近没有学校,两个刚上学的孩子只好辍学,重新当上了“学龄前儿童”。一天,李艳霞正在家里看书,突然这一对小兄妹怯生生地进来,想找阿姨借书看……探亲假结束了,她要走了,孩子们牵着妈妈的手,把她送到沟口的汽车站,招着小手喊着阿姨再见,许多大姐大嫂也都说,快来这儿吧,教教这帮孩子,不然就成文盲了。大嫂大姐们的话让她心里酸酸的。 经过一番周折,这位曾是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接见的唐山丰南县胥各庄镇街道党支部书记的军人妻子,毅然离开山清水秀的渤海湾,放弃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来到这座大山深处的军营里当起了“孩子王”。三年过去了,李艳霞带出了三个幼儿班50多个孩子,输送到小学入学念书,孩子们成绩名列前茅。当时,我被她的事迹感动,采写的文章被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民政部、全国妇联转载。李艳霞被评为“全军优秀边海防军人优秀妻子”。
时间,就像飞驰而过的高速列车。当年一起蹲山沟守边关的战友也服从大局在祖国各地开始新的工作生活,我转业到基层人民银行也已23年整。作为曾经的一名共和国军人,我珍惜一生中那一段难忘的、充满激情燃烧的青春篇章。那凝聚着几代官兵理想、奋斗的光荣与梦想,必将写在共和国广袤的国土、辽阔的海洋、浩瀚的苍穹……
我坐在办公桌前,遥望远处绵延起伏的大青山,微风吹过,好像又闻到青山深处兰花那淡淡的幽香。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世情奈值不容真
下一篇:在老家团聚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