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奈值不容真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08-06
杜荀鹤诗曰:“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说自己作诗也没有忘记救世济物,无奈难遇说真话的环境。其实,“真”与“假”也常常在转化之中,有点像离了婚的妻子力图“破镜重圆”,结果成了“第三者”。因此,“职业假笑”不可怕,因为总比“职业板脸”强;而且笑久了、笑自然了,也就成了真的。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救死扶伤的医院造假,那样可就真的“没治”了。
朱燕祥 画
茅店月明鸡唱早
板桥雪滑马行迟
这是佚名为某客栈写的柱贴。
此联化用了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千古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落笔自然而意境盎然。北方冬季,滴水成冰,是写刚刚出门,还是说天寒地冻,劝客人继续小憩?
品味此联,笔者不能不记起高速收费站职员的辛苦,比如微笑服务,那是风雨霜雪、白昼黑夜都要坚持的。2019年7月上旬,浙江宁波某高速路收费站的一名男收费员,始料不及地突然成了网红——尽管他无心赚取流量。原因简单得无法再简单:有图为证,他的微笑送行有点生硬,被戏称“职业假笑”。其领导解释说:“他在努力微笑!”
“不会微笑”说起来有点奇怪,但是现实生活里确实有这样的人。
一则西域幽默曰:三位外科医生在炫耀。A说: “我帮一个人接合了手臂, 现在他成了国家棒球队最好的投手。”B说:“那算不了什么,我帮一个人接合了一条腿,现在他已是世界级长跑选手。”C说:“都算不了什么。我帮一个傻瓜接合了微笑, 现在他已是一个国会议员了。”
黄永玉有一幅漫画,画一个男人在刷牙。题名曰“假笑”。的确,笑得类乎刷牙是不太雅观的,然而,这“刷牙笑”很可能是他成为“优秀工匠”的第一步,即便不漂亮、不潇洒,也该鼓励而不是嘲笑。
该新闻下面的留言颇能够显示国民素质:“支持这位大哥”“都不容易”“被你这笑给逗笑了”“不管真笑假笑都比一张臭脸强。你该交的钱一分不少,再说天天面对这么多车主,你真笑得起来吗?除非是车主美女对你抛媚眼……”
有网友提出“保护肖像权”,大家感到更加逗乐。殊不知需要“捍卫”的,至少还有从业者“职业假笑”的权利。
当然,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是智能化取代了人工收费,到处是比“志玲姐姐”装扮还漂亮、说话还好听的机器,“职业假笑”将不复存在。而且,网民们更加期待的,或者还是省际乃至所有高速公路收费的“作古”。彼时“茅店月明鸡唱早”将会是纯粹的“欣赏大自然”。
仙到应迷,有帘幕几重,阑干几曲
客来不速,看落叶满屋,奇书满床
这是俞樾先生题“红叶读书楼”的联语。此上联描绘书楼规模之壮观,让神仙都要目醉神迷。下联点明“叶”字,突出“奇书满床”之书楼特点,恰到妙处。
古近代文人中,以“坐拥书城”为人生理想者颇不少。林语堂有一大堆“不亦快哉”,其中就有“华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脚,关起门来,学顾千里裸体读经,不亦快哉”。无奈纯而又纯的私家藏书楼与卖书为业的书店是不同的,书店兼营其他种种,堪称“古已有之”的传统。
2019年7月中下旬,颇有几家大网站配发一线城市与省会城市的图片而发问:为什么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倒是出乎预料,中国的书店行业并未被电商逼死。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的大型书店,占地面积极为奢侈,甚至跟美术馆画廊不相上下。而且不卖最能赚钱的教辅类图书,反倒辅以文创产品与咖啡饮料,等等。
这一点至少是“国际领先”的。如今,路人皆知仅靠卖书绝不能支撑如此华丽的经营方式。传统卖书毛利率仅仅20%-30%,与其标配文创产品的毛利率50%、咖啡饮料毛利率75%等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所以,“帘幕几重,阑干几曲”的好传统有所保持,而“落叶满屋,奇书满床”则变为“高朋闲聊,咖啡飘香”,这是传承,更是镀亮。
1901年,商务印书馆看准科举将废、新学激增的商机,大力投身教科书市场,1905年资本已达100万元——当时全国如此规模的私企仅有15家。辛亥革命后开业的中华书局,亦以“教科书革命”打入市场,1916年资本已由最初的2.5万元增加到160万元。这才有1920年代上海街头“穷光蛋都在四马路开书店”的盛况。
其实,古代书肆即“书坊”“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等,书籍与文房四宝、文化用品早已如影相随,更与藏书、出版、编撰、刻印唇齿相依。有至今保存的北京琉璃厂等场所为证。
至于“会所”,如今也有不同内涵。狭义地说,是“约会场所”,贬义地说,就是灯红酒绿的秘密集散地。我们当然是就前者而言。看历史片、谍战片乃至言情片多有所见:书店常常是地下党秘密接头的场所,“不速之客”多半是李铁梅之“表叔”,是故今天继续做“会所”不足为奇而仅仅是少了“秘密行动”的惊险而已。
厚朴待人使君子长存远志
苁蓉处世郁李仁敢不细辛
这是“谐音中药名”巧对,常常用为药店柱贴。
盖“厚朴”“使君子”“远志”“肉苁蓉”“郁李仁”“细辛”都是中药名。上联一语双关,自不待解释。而下联的谐音是:从容处事与礼仁敢不细心。
前一段,有关“双关”与“谐音”的段子不胫自走,例如单身汉口中的“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小明的“亲妹妹挨打”,等等。但是比起中国的中药名的双关,还是差了一个等级。
“敢不细辛”即今天的“精益求精”,笔者所以选取此联者,因为“太不细心”的故事前不久有了新篇。
2019年7月18日澎湃新闻报道:若不是被医院催缴拖欠的医疗费,家住陕西商洛的冯斌可能还不会发现,其父在镇安县精神病防治院住院两个多月,竟然被记录“服下”了一千多斤中药材。说的是2015年底,其时56岁的冯父因患精神类疾病,入住镇安县精神病防治院封闭治疗,医药费清单显示,该医院两个多月给其父开了600余千克(1200余斤)中药材,平均每天约达20斤。
其实,“住院两个半月服用1200斤中药”的标题也欠准确,媒体上“服用”是加了引号的。因为中药多半是“煎服”的,只喝药汤,而药材的重量也大不相同。所以,煮1200斤,并非“吃”那么多。无奈药单上是要有药名的,即便面对的是精神病人,也不能开药“专拣重的挑”。这才有“医院称是‘打错了’单位,应该是‘克’而不是‘千克’”的回应。
问题在于“捉襟”容易“见肘”,家属与网民立即发问:如果“克”误输成“千克”,则收费也被千倍放大,面对贫困户,这种“疏忽”是不是涉嫌“残忍”?再进一步,如此重大的“笔误”,从药房到会计为什么均未发现?是不是也太“敢不细辛”了。再进一步,患者服药,“克”误服成“千克”,极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精神病人几乎是“傻瓜”的代名词,他知道你是怎样配方的?
明眼人一针见血:这是个别民营医院在骗人骗保!国家增加投入,加大社会办医的力度,而个别人却是利欲熏心、花样迭出:或乱开药从中渔利,或通过“阴阳处方”开高价药,或诱导本不需要住院的群众住院……仅央视就曾报道过《医疗机构骗保:10张病床“住”136人 死人“住院”2次”》《医院骗保:诊断是假的、病人是演的、病房是空的!》从商洛镇这家医院既不提供费用表,又说“当时负责治疗几位医生流动性较强而联系不上”的推脱,已经可以窥见端倪。
救死扶伤的机构忘却了“厚朴待人”是可怕的,而监管制度的形同虚设更是不可容忍——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朗朗乾坤,“不容真”的日子早就该绝迹也。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轻诺寡信”与企业诚信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