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时讯 > 文化

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感怀我的老师娄师白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赵学锋  发布时间:2017-03-20

摘要:  我们每个人都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前不久,一个失去联络近三十年的老友,通过微信找到了我。他感慨,时光荏苒,已经开始怀旧,什么时候应该搞个“怀旧聚会”。的确,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年轻时的往事常常浮现在眼...

  我们每个人都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前不久,一个失去联络近三十年的老友,通过微信找到了我。他感慨,时光荏苒,已经开始怀旧,什么时候应该搞个“怀旧聚会”。的确,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年轻时的往事常常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特别是每当拿起画笔时,都会想起我的老师娄师白先生,想起跟随先生学画的那些难忘的时光岁月。

  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诗文书画,尤其是中国书画。那时,家里没有多少钱可以买得起画册,于是每年各类印着书画名家作品的精美挂历,便成了我格外珍惜、欣赏和临摹的“宝贝”。记得有一年除夕,家人都早已睡下,而我却偏偏闹着一定要“守岁”!——其实,那只是一个为了临摹一本刚刚到手的花鸟挂历的借口。

  那时,母亲还在北京的一所中学(原白纸坊中学)执教。看到我对书画如此痴迷,便找到她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杨远通,他的姑父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著名画家娄师白。杨远通那时已经毕业,在北京东方汽车厂工作。经过他的引荐,我从初中开始拜娄师白先生为师,开始了每周到先生家中学画的日子。

  记得最清晰的,还是上门求师、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情景。穿过阜成门内妙应寺巨大的白塔,沿着胡同向右一转,一个不显眼的老北京四合院便是先生的家。上房堂屋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大开间,东首的那间是先生的卧室,中间的客厅与西边的房间打通,做了先生的会客厅兼画室,靠西侧的窗下摆着一张巨大的画案。

  先生的头发有些花白,眼睛炯炯有神,十分和蔼可亲。他坐在靠窗边的太师椅上,笑容可掬地询问了我的学业和爱好,便开始翻看我带来的几幅习作,而我紧张地手心冒汗。先生抽出其中一张习作,高兴地指着,对旁边的师母说:“这两笔还真有味儿呢”,接着又重复了一遍!我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那是我刚刚临摹的新年挂历上李苦禅的写意花鸟作品,先生指的竟是我当时不经意间添上的两笔。先生对我说,以后每周日可以过来学画,他作画的时候我在旁观看,然后回去练习,下次再把习作带来。

  先生的学生很多,每到周日总会遇上几个,再加上慕名来求画和拜访的客人,客厅里总是高朋满座,十分热闹。有的时候,先生会斟上一盅小酒,一边剥着花生,一边饶有兴致地听大家谈论一段时间里画坛发生的奇闻趣事。那时候上门求教的,有白石老人最小的女儿,也有后来许多成为书画名家的,如以画梅花闻名的王成喜等。

  先生开始作画时,大家便屏气凝神地围绕在旁边,先生会边画边讲解。待先生的画作挂在墙上,大家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赏评起来。每逢这个时候,先生总是面带微笑,静静地坐在一旁聆听着,偶尔还会插上两句话。而当学生们的习作铺开或者挂好后,先生便站起身来,边指点边点评。这回该轮到我们这些学生和客人们随着先生的指点,频频点头赞叹啦。我每次去都会带上速写本,把构图认认真真地描在本上,为此还得到过先生的夸奖呢。

  与先生学画的日子愉快而难忘。师母是个十分随和的人,对每个学生和来访的客人都很客气。印象中,每当有人上门求画的时候,她总会拿出一个小本本,详尽地记录下。大儿子述德与先生住在一起,那时在一家工厂上班,我们都习惯地叫他大哥。在先生的熏陶下,大哥的篆刻治印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颇有齐派印风;老二述泽正在中央工艺美院读书,倒是不常见到。

  先生是白石老人最为得意的门生,在诗书画印各个领域全面继承了白石老人的艺术精髓。他著书立说、中外讲学,倾心竭力弘扬齐白石艺术学派,并刻意求新变法。先生的画明朗清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笔墨凝练,乐观向上,为花鸟画注入了蓬勃生机。先生“厚古而不薄今,基中可以融洋”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在大写意花鸟画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备受推崇。

  先生为人谦逊,德艺双馨,对待弟子们更是言传身教,毫无保留,从无所求。晚年,先生以师白艺术研究会为平台,倾力提携后学,传承齐派艺术。这些年来,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绘画技能和艺术修为,更是为人正直、待人宽厚、尊师重道、乐善好施的行为品德。能够成为先生的弟子是我此生之幸。我曾立志,要把先生的教导和恩情永记于心。为此,我为自己起名号“润石”,一是要铭记齐派艺术特别是先生对我的润泽,二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润色,使齐派艺术和先生的艺术思想传承和发扬下去。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三十多年来,对中国传统书画的痴迷和不懈追求,早已成为我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每当在事业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我总是能够从肆意的笔墨挥洒中找到一种解脱和超然的力量。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先生的音容笑貌,也会更加怀念与先生相处的日子,更加感恩先生对我的人生教诲和艺术栽培。这是我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忘却朗诵铭记“者”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