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朗诵铭记“者”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宋立民 发布时间:2017-03-20
笔者是一个晚上用电脑看完了四期“朗读者”节目的。看完天亮了,也并不困。
大概是因为年龄缘故,甄嬛、芈月、“桃花”此类,我是四分钟也坚持不下去。
窃以为这是近年来颇有文化品位与人文内涵的好节目,朗诵艺术尚在其次。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主持人节目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与朗诵艺术。可用两句话概括观感:
一曰“低碳文化入屠苏”。节目定位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会让人想到“艺术人生”甚至“感动中国”——节目里也有此类内容,如蒋雯丽与赵家和的故事。但这是针对平民节目,并没有明确的“宣传”与“教育”指向。它严格地避开了“追星”的所有元素,阅读的主干坚挺。朗读者林兆铭说自己不会说话,朗诵者秦玥飞说自己把衬衣反过来穿,“青少年助学基金”资助的孩子们都很简朴,其实这正是这个栏目的本色。不需要华丽“大制作”,不需要特技与动漫,不需要现代化的声光电——飘屏的留言不时出现“关闭音乐”的提醒,因为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灵魂之间的感应,不要任何渲染足以催人泪下。所以,窃以为这是一档属于草根平民的“环保低碳”的节目,其特质在于简洁质朴,声情并茂。而且,完全可以在茶余饭后收视,只要不担心引起失眠,甚至可以在睡前看一段。同时,其文化味儿十足,朗读者不必都有多高的学历、地位,但是其发声的背景有历史、有现实、有未来,完全不同于蹦蹦跳跳的傻笑傻乐。简言之,节目把“寓教于乐”演绎得十分到位。
“一座山要耸立多少年,才能被冲刷入海。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许自由……”当蒋励大夫与三位志愿者同行朗诵《答案在风中飘扬》的歌词之际,笔者想到了黄土高原上的陕北民歌。从半个世纪前的《三十里铺》到时下的《黄土高坡》,都是以陕北的“四季风”为主要营养的,而且其生命力将远过于匆匆走过的“天王”和“歌后”。西哲曰: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灵魂和艺术常常又是所需甚少的,此之谓也。
二曰“三事七人一分读”。四集的节目告诉我们:这个节目不是每年元旦著名的朗诵艺术家与央视主持人演绎的“经典朗读”,而是“诉衷情”为主的“声声慢”。在节目现场,我们对于“声音雕刻家”乔榛先生夫妻相濡以沫的欣赏,超过品味先生美妙声音,大家关注更多的是画面。
的确,“读什么”与“如何读”的重要性要让位于“谁在读”。尽管杨乃斌的发音都不无困难,但是他的《不为什么》照例让受众泪流满面,因为那声音实在浑厚:那是一位母亲用了整整16年5840天的“陪读”读出来的。四位足迹遍布世界的大夫站上舞台大家就开始流泪,山西的郭校长安慰哭泣的孩子们之际,观众就开始流泪,彼时泪水就是最好的朗诵,是有温度的声音。更不必说秦玥飞等四位支教者朗读的是“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悲剧的崇高感即刻充塞荧屏。飘屏字迹里最能够引发共鸣的是三个字“看哭了”,所以,读什么与怎样读、是不是字正腔圆,已经不是那么重要,朗读者本人就是诗,就是画,就是生命歌哭乃至时代强音。
在此,策划人显然是动了脑筋的:濮存昕的脚,赵蕊蕊的腿,郑渊洁的被开除,许渊冲的“诗译英法唯一人”……足够铺垫之后,再去有声有情,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怎么可能不阵阵痉挛呢。然而,朗诵者对于朗诵内容显然也是精心挑选的。柳传志、麦家读自己给孩子的信,郑渊洁父子读自己的作品不必说,徐静蕾选取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就大有深意。史铁生是思考灵魂与生命最多的作家,是距离上帝最近的作家。“扶轮问路”的他,对于奶奶的感情早已经脱开自己的“所指”而进入了可以抽象的“能指”,所以徐静蕾读得非常投入——她说,自己还没有读,还在登台途中已经控制不住了。“人在做天在看”,于是,那一段“我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应该是赚取受众眼泪最多的。
重要的是,节目里“谁在读”、“读什么”与“怎样读”三者浑然一体,也就是节目策划者所说的“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方式”的“拧成一股绳”。这个节目的成功,对于我们常常念叨的“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动机与手段的结合,也是一个必要启发。
当然,节目并不完美无缺。例如主题词的选择,就往往不无交叉:“遇见”的很可能就是“陪伴”的,“陪伴”的一定是“选择”的,而“遇见”、“陪伴”如果用“象征”的目光解读,又均可以作为“礼物”存在。所以,事件、例子常常可以移位而适如其身。尽管董卿不断地点题,我们还是觉得“主旨近似”。另外,“陪伴”一集的开场,引用了顾城的诗句点题,诗句十分恰切,但是这位诗人的“陪伴”恰恰是令人遗憾的。当然,小小的瑕疵与巨大的收获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爱这个节目大家就想她办得完美,不是吗?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如何推进央行文化建设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