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理代价”看调控艺术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1-03-1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成绩的同时强调“合理代价”,有一定新意。如何做到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了诠释——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
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背后是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我国宏观政策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综合把握各目标之间的平衡。对于为应对疫情、恢复经济而采取的一揽子措施,既从成效角度衡量,也从代价角度衡量,是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背后是宏观调控的审慎性。合理代价指向的是经济政策的“性价比”——衡量一项经济政策,不能只计算成效而不考虑成本。同样成本,收益越大越好;同样收益,成本越小越佳。不计成本的“大水漫灌”,尽管可能换来短期的亮眼数据,但可能后患无穷;而以更小成本获得更大成效的政策才是更为可取的。
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背后是宏观调控的精准性。怎样的代价才算合理代价?这既要定性,代价由谁承担;又要定量,代价有多大。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来看,一方面是政府让利,即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另一方面是银行让利,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背后是宏观调控的节奏性。为应对疫情,一些国家出台了规模史无前例的财政金融刺激措施,但边际效用却逐步递减。而我国把握政策节奏,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也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以货币政策为例,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和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既不“大水漫灌”,又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背后是宏观调控的创新性。去年,我国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同时,人民银行创新推出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适当提供央行资金支持,推动银行积极办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创新的直达政策工具,减少了中间传导环节,对控制政策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合理代价”这个词,还让人联想到“不惜一切代价”这个表述,它往往出现在人命关天的场合,不论是抢险救灾,还是抗击疫情,“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说明党和政府把人民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体现了党的初心与使命。而在那些不涉及生命安危的非应急状态下,如常态化疫情防控,制定经济政策就要统筹考虑收益与成本,这体现了宏观调控的艺术,也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活水长流 青山常在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