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乡间流 春耕备耕不误时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1-03-26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送暖,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节点,加上全国仍然处于疫情防控的紧要时期,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对实现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撬动金融力量,做好金融保障工作,不仅承担“雪中送炭”的责任,也发挥着“锦上添花”的效用。
3月25日,第268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张青松,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高兴华出席并介绍金融支持春耕备耕情况。
三位负责人在发言中强调,金融机构一方面要确保不会出现因金融资源和服务缺位而误春耕、误农时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乡村振兴等“三农”方面的金融工作。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一直以来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优势,在保障春耕备耕方面,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银保监会的要求,积极支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银行秉承着“因农而生、因农而长”的理念,探索解决“三农”县域领域的普惠金融问题、解决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明确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全行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县域金融的领军银行。今年以来,中华保险抢农时抓承保,截至3月18日,农业保险覆盖面积超过2200万亩耕地、3500万亩森林,承保各类畜禽超过11400万头(羽),为320万户次农户提供了超过650亿元的农业风险保障,有力支持了春耕生产和稳产保供。
加强银行信贷保障 发挥保险增信功能
支持春耕备耕,“真金白银”最为关键。钱文挥透露,截至3月20日,农发行共发放春耕备耕贷款366亿元。其中,一是着力支持耕地保护,夯实粮食生产“命根子”,投放贷款230亿元集中支持整区域大规模推进的高标准农田、耕地保护与提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等项目,大力支持黑土地保护工程,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二是瞄准种业短板,投放贷款63亿元积极支持发展现代种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子库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等,助力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种业打翻身仗起好步。三是加大对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储备、购销的支持力度,投放贷款73亿元支持农资储备、稳产保供、稳产保价,推动农业生产资料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对此,张青松表示,为全力满足春耕备耕信贷需求,农业银行围绕农资生产流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再生产等重点领域,早对接、早谋划,提前摸清需求情况,倾斜配置信贷资源,力争春耕备耕期间新增涉农贷款2700亿元以上。他强调,对出现暂时性困难的信贷客户,银行也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到期贷款应展尽展。截至2021年2月末,农行涉农贷款余额4.3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540亿元;农户贷款余额4808亿元,其中线上贷款“惠农e贷”余额4005亿元。
发挥保险增信功能是农业保险服务“三农”的重要方面。高兴华在会上表示,中华保险协同集团旗下子公司,与政府、银行、担保等多方合作,共同打造了“政府+融资+保险”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风险管理和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华保险通过开展“县域数字普惠金融”项目,已在河北、陕西、黑龙江、福建、浙江等省份累计签约58个县,已上线县域总授信金额233亿元,累计放款金额133亿元,贷款余额17亿元,授信准入农户数量163万人。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中华保险还创新推出“生猪活体抵押+保险保障+银行授信”综合服务模式,通过养殖保险提高贷款农业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助力解决农户和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0年,中华保险通过该模式在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等地合计授信1.2亿元。
打好种业翻身仗 支持国产“农业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14亿人口大国而言,“种子”问题关系着每个中国人的饭碗。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深化这一任务要求,把“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谋划。
“种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根本。”钱文挥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指出,农发行通过“投贷结合”的方式,在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推进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支持种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种业,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方面发挥了政策性金融支持引领的重要作用。在信贷支持方面,2020年农发行累计发放支持种业相关贷款26.39亿元,主要支持了高效制繁种、种子精深加工、农作物育种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领域,龙头种子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种业产业集群,包括种业产业园、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等。在种业基金投资支持方面,截至去年底,农发行投资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金额18.34亿元,支持了隆平高科、农发种业、垦丰种业、大北农等种业龙头企业。
钱文挥指出,农发行将支持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种业各项战略部署,聚焦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尤其是加大对种业“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的支持力度,坚决支持打好种业翻身仗。具体来看,将从四方面入手:聚焦种业自主科技创新,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聚焦打种业翻身仗的主力军,做大做强种子企业;聚焦种业创新和平台基地,筑牢种业根基;聚焦探索种业模式创新,建立长效支持机制。
发挥制种保险保障功能也是保险业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着力点。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18年至2020年,中华保险制种保险累计为28万亩制种用地、2000多户农户提供了超过4.1亿元的风险保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种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保险需要进一步切实发挥风险保障作用,对于重点制种、育种行业的薄弱环节做好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并且加快研究、设计制种、育种保险及相关产品创新,完善制种保险条款和理赔设置,做好保险保障服务。高兴华表示:“中华保险围绕国家重要农产品制种基地,加大制种保险供给力度,强化风险保障覆盖;同时,围绕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畜禽遗传改良、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加大对农业‘卡脖子’领域的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强化科技赋能 拓展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三农”金融也加快数字化转型,更好延伸县域金融服务触角,丰富数字乡村综合金融服务,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捷度。
张青松介绍,过去几年农行一直推行数字化改革,今年该行金融科技“十大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我们的手机银行服务‘掌上银行’,是我们着力打造的提供数字化服务的载体,是我们期待中的‘新银行’。‘惠农e贷’就是把我们对农户的这种小额贷款服务通过掌银采集信息,通过数据建模进行信贷决策核定信贷额度,最终让农民朋友通过手机贷款随借随还,并额外享受到其他的金融服务。”据了解,这项贷款产品的余额已超过4000亿元,张青松透露,一季度会再增加900亿元,今年至少增加1600亿元,惠及三四百万农户。
同时,农业银行还通过县域的生产端、消费端、公共服务和政务端,利用现有科技解决涉农主体生产经营的管理难点与痛点,助力提升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张青松表示,将力争全年新增涉农的数字化场景5000个以上。另外,该行还按照功能简介、易用、实用的原则,为农民推出手机银行的专版“掌银惠农”,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建立掌银示范村,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扩大服务覆盖面。目前,掌银示范村已经建立了1.4万个,并将在今年再扩大1万个。
保险业也在服务“三农”领域大力推进科技赋能。高兴华透露,中华保险正在加快建设“农险数字大厦”,并且已经推出了中华保险“兴农保”客户端,实现了农险自助化承保、理赔服务;开发了GIS遥感监测、作物长势模拟、无人机按图作业等种植险精准承保理赔工具;此外,还研发了电子耳标、AI智能脸部识别、电子围栏等智能化技术。“未来,我们还将依靠科技赋能,对农业保险流程进行再造,对运营模式进行变革,以不断提升农业保险领域的专业化服务水平。”高兴华表示。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持续助力小微 金融“及时雨”不停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