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瑞风仪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陈新 发布时间:2017-04-07
马识途赠予陈新的书法作品,上书“室雅何须大,书好不在多”。
“今海内乐业,朝廷淑清。天符既章,人瑞又明。”
这是汉朝王褒《四子讲德论》中的一句话。神仙者,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也。我想,我们肉眼能见到的神仙,应该就是人瑞。
那年我心内忐忑地叩开一道极为普通的市民之门时,豁然洞开并扑面于眼前的,便有仙境瑞祥之景。
且不说让人沉醉满屋缭绕的书香,令人雅叹飘荡的翰墨,出门迎我者,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他便是名扬海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的马识途。
马识途,原名马千禾,1915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忠县(现属重庆市)石宝乡一书香之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从事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省建委主任,西南局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马识途又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自1935年起至今,在全国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9部。尤其是1961年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更是震动全国,并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他曾先后担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是继郭沫若、巴金、何其芳之后四川最具影响的作家。
拜访马老纯属偶然。那年岁末的电影,纷繁热闹为历年之最。仅以贺岁片而论,便有《赵氏孤儿》、《大笑江湖》、《非诚勿扰2》和《让子弹飞》等,精彩的画面,纠结的情节,迥异的风格令观众目不暇接,莫辨雌雄。
谁是票房市场老大?姜文执导、投资2亿元的《让子弹飞》独占鳌头——这部讲述发生在三个男人身上的故事,从头至尾散发着浓烈的荷尔蒙气息,令男人亢奋,令女人期待。
这部雄性巨制的电影,阳刚之源,便是马识途老先生的小说《夜谭十记》之《盗官记》。
姜文何许人也?著名演员、著名导演,《芙蓉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等电影,令其风光无限,“粉丝”如云。殊料,他自己却是马识途的“粉丝”。
姜文打小喜欢文学,可谓博览群书,但他却独喜欢马识途背景复杂,情节曲折,语言文字幽默风趣的小说。
为取得《盗官记》的电影改编权,姜文登门拜望马识途,并幸得奖掖,以白菜价买得版权,并藉此更名《让子弹飞》,将之拍成了广大观众视觉享受的饕餮盛宴,票房冠军。
为了挖掘马识途老先生与姜文的这段珠联璧合的佳话,我斗胆敲开了马老的门。
跨进马老家门,我虽感到有进入圣殿的怡然,但内心依然惴惴,毕竟我与他隔着好几辈,且他是四川文学界硕果仅存的泰斗。
但马老可掬的笑容,热情的叫座,却让我很快在感动和温暖中轻松了下来。
我与马老的话题,不任吟想之至,聊其奋藻以散怀,包括《清江壮歌》、《雷神传奇》、《在地下》等尊著,马老很感动;我也向马老介绍了自己的文学练笔,马老含笑首肯极积鼓励。尤其当我讲到拙文《江凡》还进入了全国《语文》课本时,马老更是褒扬之甚不吝溢美。
令我动容的是,采访结束,即将告退时,满脸欣悦的马老还送了我《夜谭十记》。要知道马老这本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首印即达到20万册的图书,他仅有两本样书了。
我没想到,这次无约的造访,却与马老结下了忘年之谊。
后来,我书写马老与姜文之间交往佳话的文章发表后,我又将刊发有该文章的杂志给他送了去,同时还送去我刚刚出版的图书请他斧正。马老更热情了,相谈甚欢,不输之前。令我诚惶诚恐的是,他尤赞我的长篇报告文学新著《嫦娥揽月》与长篇小说《镜像》。说《嫦娥揽月》是国家重大题材且写法讲究,诗意翩飞;《镜像》则关注现实弘扬美德文笔隽永,而结构又令人耳目一新,久久难忘……
跟马老聊天,心情怡然,感觉如丝绸般温润,然而质感的时间却如白驹过隙。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怕打扰马老休息,我致礼辞行,万没想到起身相送的马老主动提议说要赠我一幅书法作品。
我居住的世界混浊、嘈杂,且遍布冠冕堂皇的虚情假意,马老却如此澄澈高蹈,懿德臻至,真是太令人感动了!
我的世界顿如水袖翩跹。说实在的,马老墨宝,久我欲也,可是他丰沛的关怀,我又怎可冒然接受?于是我一连声地说:“马老,这太给您添麻烦了呀!这,这怎么好呢?”
“这有啥好麻烦的,文人之交,诗书往来嘛!”
我战战兢兢感激涕零地接过马老送我的墨宝,只见上书:“室雅何须大,书好不在多!”
扶掖后学之情,跃然纸上。
马老一边读着这句话,一边将这副墨宝捧给我。之后,又幽默地对我说:“这句话改自郑板桥的一幅对联,原句为‘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你很有才,作品数量不多,但很精,因而我将下联改成了‘书好不在多’赠予你。当然了,人家说,作家的作品也是作家的孩子,你的作品‘优生’值得表扬,但也鼓励‘高产’!”
有人说文学有代沟,文学气场里多是浮华与虚妄。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所遇之人是端着架子俯视后学的前辈作家,自然代沟甚鸿;而幸遇马识途这样平易近人以谆谆教诲扶掖后学的前辈作家,岂有代沟?
当然,马识途老先生令我景仰的还不仅是他的德高望重和建树卓然,更在于他即便如今也年逾百岁,依然笔耕不辍,新作迭出。
2014年,马老推出22万字人生百年回忆录《百岁拾忆》,回顾自己与时代、家国共命运的百年岁月。2017年新春伊始,马老又完成一部30万字的新著《人物印象——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写我接触过的,值得书写的人”。
诗人赵晓梦前不久转发了题为《103岁马识途完成30万字新著》这条新闻的同时,甚为感动的他还附上了一句既为推荐又是自勉的话:“不老的传说,伟大的传奇!马老103岁还完成30万字著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写作好好生活?”
诚哉斯言,马识途老先生的文学成就令我们膜拜,但风仪清古的他的奋斗精神,更对我们有着极大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链接
陈新,四川省南充市大通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有题为《江凡》的散文入选北师大版全国小学《语文》教材课本,曾出版《镜像》、《嫦娥揽月》、《探海蛟龙》、《爸,我爱你!》等书。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国家名片”守护者
下一篇:“飞鸟”展风采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