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然荧屏的正气与地气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陈恺思 发布时间:2017-04-14
策划人语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纪实文学《追问》热销,反腐题材文学艺术作品成为2017年新看点。深究其因,有着紧贴现实、关注当下的必然。文艺为谁而作?为何而作?各时代创作者有着不同考量。在经济换档提速、打击腐败力度不减的当下,人们更愿意看到那些真实故事和发自肺腑的感受,更愿意看到那些在人生道路交叉路口做出不同选择的百态众生,更愿意看到那些充满清风正气又真实可触的生动形象。真实才能打动观众,深刻才能警醒读者。在文化艺术史上留下鲜明印记的,始终是正气与地气。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2017年艺术的春天因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而生机盎然。该剧播出不到一半,已经热度走高,好评如潮:“低头族”在地铁上追看,“05后”在饭桌上追看,许久不见的“全民追剧”现象再度呈现。“大尺度”、“老戏骨”、“说真话”、“有深度”成为剧评的关键词语。
为什么能够如此?窃以为与跃然荧屏浩然正气与剧本和表演的“接地气”直接相关。
呼唤“重大当代题材”
毫无疑问,《人民的名义》堪称受众喜闻乐见的“重大当代题材”。该剧受追捧的缘由乃是“关心国事”的政治背景与“改换口味”的审美心理。
颇有几位领导与同事告诉笔者:他们电脑里的“首席收藏”,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每天打开电脑先看看“纪律审查”栏目是否有了更新。其实,此举与大家“中国梦”走向是一致的。正因为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才对于作为大背景的政治生态比较敏感。换言曰,老虎与苍蝇的一命呜呼,就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历史期待与心灵慰藉。
然而,虎一直在打,蝇一直在拍,网站的更新也从未停止,但荧屏上却是许久并不见“互动”或“跟进”。调查显示:2014年国产电视剧总产量500部;2015年虽然降为400多部,但“越拍越长”——平均集数已经超过40集;2016年“网络剧产量总时长已突破12万分钟,同比增长196%”。但是,万众瞩目的“解渴又解气”的正能量反腐剧仍然在观众期待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见到《人民的名义》,的确不无三伏天喝了冰水一样痛快。一些观众说,虽然有预报,但是播出开始并没有十分注意,何况又是地方台首播。但是,只看了“危机中开幕”的第一集,就再也不能放下,戏剧期待十分迫切。
英美等国媒体在迅速报道,并且说“不少人把它比作中国版的《纸牌屋》”——《纸牌屋》字面意思是“用纸牌砌成的房子”,含脆弱、一击即破之意。那部连续剧于2013年2月在美国Netflix网站首播,讲述一个冷酷的美国国会议员夫妇在华盛顿白宫中运作权力的故事——王岐山同志多次向纪检干部们推荐《纸牌屋》,非常重视剧中“党鞭”这一政治角色。但是,从剧情看,《人民的名义》与《纸牌屋》确乎不是一回事,后者“个人复仇”的色彩是异常浓厚的。《人民的名义》是宣誓反腐并且化为坚实的行动。“人民的名义”实质上就是“正义”、是“使命”,其“中国特色的自信”十分鲜明。
看腻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观众,期待自己“最关心最逼近”的故事出现。所以,《人民的名义》此时开播,绝不是“横空出世”的“偶然撞上重大主题”。而是制作者最高检影视中心的初衷与受众期待的“不谋而合”,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散发地气与热力的真实
如何表现这样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导演李路坦言:“我们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反腐生态”,以积极姿态面对反腐斗争。
我们认为,这个“真实”就是散发着地气与热力的真实。具体考查,至少在两个方面下了大工夫。
首先是导向意识:三观内涵的真实。日前有一种理论,认为曝光就是“揭黑”、“抹黑”,就是“负能量”。其实,摧枯拉朽与弘扬正气、惩恶与扬善是一张纸的两面,不可分割,反腐永远是正能量。不少网站都推出了该剧十分犀利的“经典台词”。例如第1集里“小官大贪”赵德汉面对“亿元屋”彻底崩溃,求饶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不少贪官在忏悔录中的“套路”——检察官侯亮平怒斥:“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再如第17集反贪局陆处长的台词:“贫富差距太大带来的被剥削感,权力不受监控带来的不公平感,社会保障不足带来的不安全感,这老百姓能不浮躁吗?”这些台词极有力度。
正是这些台词,一身正气的表演,“显示了我党反腐的决心”,赢得了广大观众热情的掌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正能量”的坚定弘扬,是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在这里,“讲政治”就是突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浩然正气,这里的“导向”就是人民的立场、人民的正义。
其次是新闻意识:生活原型的真实。不少观众说,第一集的斗智斗勇,一下子把人抓住了。因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贪污2.3亿元的国家能源局原司长魏鹏远。其他如H省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因为老婆要买衣服钱不够,收了别人三张卡,原型来自南京浦口区反贪局的真实故事;“亿元水官”、河北省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的案例也出现在剧里。更有红通、拆迁、上访、“美女蛇”乃至小学生抄作业付钱,都能够在生活与过往的新闻里找到“本事”与“原型”。大家盛赞李达康“活活就是个市委书记”,因为我们不少干部群众都见过或者听说过身边李达康的音容笑貌。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相形之下,“奇幻剧”的不着边际、“偶像剧”的卿卿我我、“宫廷剧”的勾心斗角、“手撕鬼子”之类的“抗日神剧”的胡编乱造,即刻露出了“不死不活相”。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得好:“剧中情节和现实紧密结合,以前人们认为不可能搬上电视荧幕,现在都出来了。这体现党中央和政府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现在不怕揭短亮丑,可以把现实问题赤裸裸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中国最会演戏的人”
据媒体统计,《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排在第一。4月4日的数据显示,其市场占有率达到近21%。从艺术角度考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真实:艺术再现即审美观念的真实。
在《人民的名义》里,人物常常是立体化、多侧面的。不读小说,恐怕至今我们还不易分辨两大阵营。例如贪官丁义珍,居然在美国怒吼自己也要人的尊严;贪官赵德汉老农民一般地在破阁楼里吃炸酱面;美女检察官让男友在美国带点化妆品……演员的面孔不断变换而各有张力,但无不透露强烈的生活气息。老演员许文广为了演好戏份并不多的丁义珍,反复揣摩角色,从穿戴、举止、语气上精益求精,为了飞机上与空姐的几句英语对话而“做了好长时间的准备”,终于把一个混迹官场多年、老道圆滑的副市长演活了。老演员张丰毅去找云南省委朋友学演省委书记,而“达康书记”的扮演者吴刚承认,自己以往当过的最大的“官”,是《潜伏》里的情报处长陆桥山,并不熟悉省委常委的生活。但是,其表演之所以“老少通吃”、为许多90、00后所喜欢,以至于“粉丝团”席卷全国,是因为艺术底蕴的深厚,使这位老演员能够迅速把握住正义感、“工作狂”与“背锅侠”的尺度,处处拿捏得恰到好处,演绎了一代人对于“当下中国”的理解。其前妻欧阳菁很不喜欢他的“政治说教”,而广大观众却由衷佩服这位坦坦荡荡、磊落凌厉的共产党人。
更重要的是,廉洁的理念渗透到了戏里戏外。日前的一则消息说:因为片酬过低而没有上该剧的演员后悔了。是的,大腕片酬全是“友情价”,“80位演员总片酬不及一枚小鲜肉”。殊不知这正是该剧备受青睐的原因:艺术是立足“人民”而为了“正义”的,先讲钱乃至只讲钱绝对是演不好一腔正气的。
内容决定形式,剧情挑选演员,所以,这样“写到副国级”的重大题材,必须由一班“中国最会演戏的老戏骨”与成熟的中青年演员担纲——与老艺术家配戏,陆毅的压力可以理解。而“小鲜肉”们领悟角色已经不易,表现得了藤萝交葛的转型期社会吗?可以说,作为“当代剧中最宏阔的一部戏”,一味追逐“小鲜肉”而仅仅关注市场是短视的,至少是对艺术的忽略。
同时,对于该剧的喜爱也说明了受众审美意识的成熟。“达康书记”深有感慨:“网友们如此喜欢这部戏,喜欢李达康,我真的没想到。说明现在中国人观影素质之高,出乎人的想象。”
编剧周梅森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不应该缺席。”所以,并不夸张地说,这部戏具有填补空白的时代意义。
“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贼不生。”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立项出品,意味着该剧政治意义,而艺术表现的到位,使得该剧必将名垂政治与艺术双重的史册。
一句话,时代需要这种跃然荧屏的正气与地气,艺术家与广大受众同样需要。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
下一篇:做好服务金融职工这门“功课”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