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超百只基金限购 业绩高增为何主动“踩刹车”?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5-08-12
“单日限购10万元!”近期,知名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产品再次迎来限购。这并非孤例,随着A股市场回暖,上证指数站稳3600点并创年内新高,绩优产品通过限购抑制资金涌入的情况再次密集出现。
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截至8月11日,近一个月来有上百只基金接连发布暂停大额申购的相关公告,其中多数是年内业绩亮眼、规模快速扩张的产品。以当日处于限购的主动权益基金为例,超四成回报率超30%。
亮眼业绩引发资金狂热追逐,多只产品的年内规模出现数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行情向好时主动“控规模”,是出于保障投资策略有效性及基金运作稳定性的审慎考量,此外也为过热情绪“降温”,避免投资者盲目追涨杀跌,而是理性规划、着眼长期。
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告诉第一财经,近期较强的A股走势主要引导因素仍是流动性,但短期光依靠流动性抬高估值一定程度上会透支未来的空间。“目前情况看,短期行情未必会立刻结束,但可能市场已经进入行情中后段,短期可能存在横盘调整需求”。
绩优产品密集限购
日前,中欧基金公告称,中欧医疗创新自8月11日起限制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的金额,单日单个基金账户限购10万元。该产品是由知名医药基金经理葛兰管理,其上一轮限购还要追溯至2019年10月,当时单日限购金额为500万元。
发出类似“限购令”的情况并非个例。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截至8月11日,近一个月至少有133只基金发布相关暂停大额申购公告,其中多数为年内业绩表现突出、规模快速扩张的产品。
以主动权益基金(包括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为例,目前处于限购状态的主动权益基金共有214只,其中211只产品近一年斩获正收益,超过四成近一年的累计回报超过30%。
具体来看,中欧数字经济A以146.87%的同期回报领跑同类限购产品,同时该产品已于8月6日起暂停10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此外,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诺安多策略A、中银港股通医药A、信澳星奕A、广发成长启航A等限购产品近一年的累计回报也实现翻倍。
从限购额度看,上述产品的限制范围差异较大,单日申购上限从100元至5000万元不等,且部分产品还于近期收紧了申购上限。如原本限购1万元的中信保诚多策略,在7月28日将单日限额降低至1000元。
整体而言,业绩的高吸引力直接推动了资金加速涌入,基金规模随之快速增长。如中欧数字经济是2023年成立的一只发起式产品,去年二季度末的总规模为1238.46万元,而今年二季度末的规模达到15.27亿元,一年暴增超过122倍。
从年内情况来看,上述限购基金里有36只产品的规模实现翻倍增长。其中,海富通量化前锋A、国富招瑞优选A、万家瑞丰A等9只的增幅甚至超过10倍,这些产品去年底的规模均不超过600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限购阵营中并非仅有主动权益类产品,部分绩优债基及QDII基金也加入控规模行列。如近一年累计上涨143.85%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其A类和C类份额均在7月28日起暂停申购;富国久利稳健配置A同期回报超过65%,其C、E类份额单日限购1000元。
这些绩优产品为何主动将大额资金“拒之门外”?有相关限购操作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产品规模的约束可能会受到市场时机、所投资资产的特征和本身流动性以及获取阿尔法收益的能力等多方面影响。基金公司在行情较好阶段主动限购,通过科学控制规模,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投资策略的有效性,让基金运作更加稳定。
“部分投资者容易受短期业绩驱动跟风买入,但业绩的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盲目追高可能放大投资风险,限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追涨杀跌。”上海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基金限购也是一种“降温”机制,建议投资者理性看待绩优基金,做好投资规划和逆向投资,才能收获更好的投资体验。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