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时讯 > 文化

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安仁  发布时间:2017-04-24

摘要:  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最佳方式。我国殷商时期产生典册——从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竹简、帛书、石刻文字,到纸质写卷、刻本,数量之大,世所罕见。尽管当今存世的古籍依然可以用“浩如烟海”形容,但典籍载体的脆弱...

  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最佳方式。我国殷商时期产生典册——从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竹简、帛书、石刻文字,到纸质写卷、刻本,数量之大,世所罕见。尽管当今存世的古籍依然可以用“浩如烟海”形容,但典籍载体的脆弱性,决定着典籍,尤其是古籍珍本不断消亡。我国雕版印刷已有上千年历史,历代典籍经过战乱、火灾、水淹、虫嗫、查抄等灾祸,保存至今“九死一生”。据初步统计,国内汉文古籍存世数量总数超过4000万册,品种约20万。古籍保护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时间流逝,古籍修复工作显得迫在眉睫。一面是浩如烟海的古籍需要修复,一面是国内并不庞大的古籍修复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职的古籍修复师们兢兢业业,默默地承担着历史重任。

  坚守一生

  在熙熙攘攘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人们匆忙的脚步编织着现代文明的图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室内,时间似乎静止。这里听不到车水马龙,看不到街头风景,只有几只喜鹊站在窗外树梢。房间很静,听得见每一页书籍翻开的声音,听得到每一次剪刀落下,纸片滑落桌案的动静。文献修复室内,古籍修复师们在用灵巧的双手,精心修复着国家宝藏。

  修复室北窗下,李英正在修复一册严重絮化、粘连的古籍。整部书像一块“书砖”,牢牢粘在一起,每一页都无法正常掀开。她先用镊子小心地掀开每一页,纸张如同春天杨柳的毛絮,散落破碎在台案上。李英小心地将每一页几乎成为碎片的纸张码放整齐,这些饱经历史风霜的纸张,往往残破不全,需要找到相同性质的纸张,按照破损形状逐一粘贴。她早已备好修补用纸,用极细的毛笔,蘸水裁出与破损形状相似的一小块,逐一粘补上去。纸张轻薄细碎,只要呼吸稍微急促,就可能将它们一齐掀翻。所以,她只能屏住呼吸,全神贯注。

  1964年,李英的母亲参加国家图书馆设立的古籍修复学习班,从事古籍修复工作。1982年,母亲退休,李英继承并接替了母亲的工作。至今,她已在修复室工作了34个春秋,经手修复的古籍不计其数。面对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她说话也不紧不慢:“我的工作,快不了。宁可慢,也要质量。”像李英一样工作了30余年的老师傅,在国图的文献修复室并不罕见,他们往往一坐就是几十年,把时间和青春完全献给了古籍。他们用青春换来了古籍的重生,才让我们可以目睹一些珍奇善本最初状态。

  磨练心性

  在工作室另一边,田婷婷正在将李英粘补好的书页,重新修剪整齐。她在修复的是馆藏“天禄琳琅”丛书,丛书总共3500余册,需要修复的占到其中多数。

  田婷婷在美院读研时,从事书画修复研究,研究生毕业至今7年,他却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在她看来,书画修复与古籍修复是相通的。唐代以前,书画与古籍多数都是相似的卷轴装。破损形态、修复手法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田婷婷说,现在的古籍修复工作,年轻人正在逐渐挑起重担。如今,11位年轻力量已经占据文献修复室的一多半。他们分别毕业于化学、书画修复、美术史、文献学等专业。除深厚的专业素养外,古籍修复对年轻人提出特别要求——坐得住——像他们的前辈一样,不仅坐得住每天8小时,坐得住一年300余天,更能在岗位上不断钻研,几十年如一日打磨技巧。老师傅们说,“年轻人不断失误,才能不断进步。”与其他工作不同,在古籍修复室工作的每天8小时,往往是一个姿势、一种动作重复一天,田婷婷说,很多同事都患有职业病,颈椎疼、腰椎疼、皮肤过敏是家常便饭。但这里听不到抱怨,“我在国图修古籍”的荣誉感与为民族传承文化的责任感,让他们不敢产生丝毫怠慢。

  近年,随着修复古旧种类增多,国图增派年轻人学习西文古籍修复方式。同时,每位修复师根据自己专业、技术和兴趣,也在培养上有不同侧重。有人擅长卷轴修复、有的则擅长线状古旧、有些熟悉拓片的秉性、有些则精通舆图及尺牍。怀揣着不同职业理想,带着各种专业知识进入文献修复室的年轻人,不仅为这里带来活力,更给古籍修复事业增添着信心。

  与时代同步

  与前两位相比,工作8年的文献修复组组长胡泊算得上是古籍修复中坚力量。化学专业出身,使他的修复工作更具科学依据。

  胡泊介绍,虽然图书馆积累了很多百年以上历史的纸张,但是在修复古籍的工作中,更需要科学分析古籍纸张成分,根据纸张技术数据,重新抄制纸张。毕竟收藏备用的老纸有限,而待修复的古籍数量庞大。在古籍修复室一侧,罗列着各种科学仪器:显微镜用来观察纸张结构,测定成分;纸浆补书机在检测后,根据需要,科学配置成分,抄制新纸。目前这套设备已经投入应用,理论上可以仿制几乎所有时代、所有类型的纸张,以供巨大的古籍修复工作之需。

  国家图书馆在海淀区的馆区,拥有640平米的古籍修复场地,加上坐落在文津街的馆区,总共有1000平方米工作面积,而巨量的珍贵文献和修复,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馆藏文献总量已达3200多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14万部200万册(件),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庞大的古籍收藏规模。现状使得国图古旧修复中心19位修复师丝毫不敢懈怠。目前,全国多家省级图书馆和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也注重组建自己的古籍修复力量,目前已达到12家,而更多图书馆无法设立修复力量,他们也拥有巨量的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于是,胡泊他们不仅要做好馆藏古籍的修复,也要承接支援性修复任务。帮助其他馆藏“开设急诊”,拯救文物。

  随着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古籍修复的进度明显加快,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修复古籍200多万页。在古籍修复领域,时间与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能够动手修复珍贵古籍,往往需要10年、20年经验。现在全国有12家国家级的修复中心,工龄在20年以上的并不多,随着老师傅的退休而所剩无几。但是年轻人的加入,又让这份事业充满希望。因此,在国图,没有个人工作量硬性要求,修复到位才是最终标准。“欲速则不达”虽然文献修复室内静默无声,他们却在做着与时间赛跑的工作。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记忆岂止在童年?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