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快乐”与“端午安康”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李庶民 发布时间:2017-04-24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有一个话题引发网友讨论:清明节,可以说节日快乐么?对此话题,有网友坦言,可欣然接受,但也有网友深感“触霉头”。有观点认为,当今社会文化中的清明节,是与祭祖、扫墓这样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使不一定都悲伤,至少也是庄重、肃穆,而且祭祖和扫墓意味着与死亡、鬼神这些元素有关,这样的氛围是与“快乐”很不搭边的。
近年来,每到重大节日,朋友间互祝节日快乐已成一种习惯,不过,在清明这样的节日,如何表达祝福,还真让人费思量。其实,不只是清明。去年端午前后,朋友圈曾流传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当然,对上述这些说法,也有人提出质疑和反驳。在笔者看来,从“清明快乐”到“端午安康”,人们纠结于在传统节日如何更准确地表达祝福,生怕自己说错、露怯,这本身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个好事。至于这些节日祝福到底应该怎样说,除了要有所“考据”之外,也要用时代的、发展的眼光来考量,做到既正本清源,又照顾现实,还与时俱进。
所谓正本清源就是,节日祝福如何表达,在众说纷纭的争论之外,还是应该探寻个权威结论。我们看到有专家解释,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主题内容十分丰富,不光意味着祭祀,还有踏青的习俗,它既将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糅合在一起,又贴合春天正处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万物复苏、生气勃勃的节气特征,“不能说清明节快乐”,只是近两年才冒出的说法。端午节也是类似,历史上这个节日包含了很多民俗活动,如团粽相迎、献物致礼、赐扇送扇、香包丝带和登鸣沙山等,且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十分优雅浪漫,很难想象古人在这些活动中是怎么做到“不互祝快乐”的。因此,对于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知识,要多加宣传,让公众准确全面理解节日内涵,不要以为清明就是扫墓,端午就是吃粽子。
所谓照顾现实就是,既要考证历史上的节日内涵,也要注意当下的社会心理和氛围。专家观点和相关文献都能证明,“清明节快乐”的说法没什么问题,但不能不考虑的是,现实中很多人听到这个词会感觉别扭,这个认识只能慢慢改变。现阶段,我们自己在向朋友表达祝福时,就不能不照顾这个现实,不能不考虑这些心理。既然是祝福嘛,当然要避免“找别扭”,说一些让人听着开心的词儿总是没错的。
所谓与时俱进就是,要看到随着时代发展,节日的内涵也在变化,没必要机械地墨守成规。很多节日,不论其有什么来头,源自什么典故,现在都在向娱乐休闲方面靠拢。比如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初是以工人运动为背景的,但后来我们主要把它当作一个黄金周或者小长假。十一国庆节,是个政治性节日,但普通百姓则常常把它当作远途出游的长假。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群众充分享受节假日的休闲放松,心情愉快,这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强大,同样具有“政治意义”。拿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小长假来说,虽然有人可能不愿意说“清明快乐”,但其实大家过得都挺快乐的,很多人利用这个三天假期去出游、踏青,我们看看自己手机里这几天的“朋友圈摄影大赛”,就能感受到这种心情了。既然已经享受了节日的快乐,那么,祝福语说不说“节日快乐”,还有那么重要么?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中行推出国内首张EMV国际借记卡
下一篇:庄子的死亡观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